《论语绝句·其四十四》全文
- 注释
- 毋:不要。
绝:绝情绝义。
自谓:自认为。
门人:学生。
见处疏:对我有误解。
若使:如果。
圣人:道德高尚的人。
真个:确实。
毋理:没有道理。
何如:会怎么样。
- 翻译
- 不要认为我绝情绝义,其实我只是觉得你们对我有些误解。
如果圣人真的完全不讲情面,那么在没有道理可言的情况下会怎样呢?
- 鉴赏
此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名为《论语绝句》。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毋”字的反复使用,探讨了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以及圣人若真绝弃世俗之理,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境界的情怀。
诗中的“以毋为绝绝非毋”,通过自问自答的手法,提出一个问题,即若将“毋”字理解为完全的断绝,那么这种绝对的断绝是否就是圣人所为。这里,“毋”字既有断绝之意,也寓含着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之意。
接着,诗中写道:“自谓门人见处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门派或学说的理解和认识,即认为自己的学说在当时被视为偏僻或不被理解。这里,“门人”指的是同门师徒或志同道合之人,而“见处疏”则形容他们的学说或主张不受世俗欢迎,显得孤独和偏远。
最后两句:“若使圣人真个绝,不知毋理却何如”,是对前文问题的一种回答。诗人设想如果圣人真的做到了完全的断绝,那么这种超脱尘世的“毋”理,又将如何去理解和评判呢?这里,“真个绝”强调了圣人的彻底与极致,而“不知毋理却何如”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赞叹与困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毋”字多重含义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高峰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世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