鼌余升兮良常之颠,暮栖余兮良常之下。
谓良为常兮谁哉暴者?余守余箧,毋侈其胠。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道德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诗人通过“余”与“良常”的对话,提出了对历史人物如尧、汤、商纣王等的不同评价,强调了主观性和时代背景对价值判断的影响。诗人认为,孔子的教诲如同宝箧中的珍藏,值得守护和传承。同时,诗人表达了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和接纳,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最后,诗人以“往馈一鸱”结束,似乎在暗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一份谦逊和学习的心态都是重要的。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评判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长至阳生,律转黄钟,门左弧垂。
记当年瑞世,梦传玉燕,今朝诞节。香爇金猊。
南极星明,北山堂邃,松桧苍苍龟鹤随。
况蟠桃下熟,仙童来献,喜介双眉。平生谋画多奇。
算收拾功名须有时。
曾指麾万骑,刍飞粟挽,折冲千里,彗扫星驰。
荐口澜翻,宸恩鼎至,此去须还衣锦归。
人都道,黑头卿相,慷慨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