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游览平山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之美。
首句“平山堂畔绿阴多”,开篇即点明地点,平山堂周围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绿阴”不仅指树木的浓荫,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次句“笼罩晴辉漾素波”,进一步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如同银色的丝绸在水面轻轻荡漾。这里运用了“笼罩”和“漾”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晴天里阳光与湖水相互映照的美妙画面。
接着,“为问当年双细柳”,诗人将视线转向了湖边的柳树,以“当年”二字引出对过往的回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这里也暗示了柳树作为见证者,见证了平山堂的变迁。
最后一句“可还依旧晒鱼蓑”,则将视角拉回当下,通过询问柳树是否还记得曾经晒鱼蓑的情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这里的“鱼蓑”可能是指渔民晾晒渔具的场景,既增添了生活气息,又深化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初夏平山堂周边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选冠子.送歌者入闽,用月巢韵
暝霭迷红,水天笼晓,帆去野潮声急。
离鸾独倚,巧燕双飞,忍向东风飘拆。
尘销紫曲阑干,筝雁成声,顿成孤臆。
叹舟回人远,钿花芗泽,悄无痕迹。
憔悴损,俊赏杜郎,多情荀令,欲写别愁无力。
闽星南转,江月西沈,空拟梦来今夕。
古驿荒村,谁怜腻粉风侵,松蝉云湿。
但断魂烟浪,痴看桥西落日。
金缕曲·其二十三乡校张灯,赋者迫和,勉强趋韵
灯共墙檠语。记昨朝、芒鞋蓑笠,冷风斜雨。
月入宫槐槐影澹,化作槐花无数。
恍不记、鳌头压处。
不恨扬州吾不梦,恨梦中、不醉琼花露。
空耿耿,吊终古。千蜂万蝶春为主。
怅何人、老忆江南,北朝开府。
看取当年风景在,不待花奴催鼓。
且未说、春丁分俎。
一曲沧浪邀吾和,笑先生、尚是邯郸步。
如秉苘,续残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