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使当时未身遇,不知谁解别贤愚。
《题会蠡亭·其二》全文
- 翻译
- 古人对于赞誉之事如何看待呢,是否真的能借来高尚的名声呢。
如果他们未曾亲身经历,又有谁能分辨贤能与愚钝呢。
- 注释
- 昔人:古人。
寄赏:寄托赞誉。
事:事情。
何如:怎么样。
远借:借来远方的。
高名:高尚的名声。
信:确实。
有无:是否存在。
试使:假使。
当时:那个时候。
未身遇:未曾亲身经历。
不知:不知道。
谁:谁。
解:理解,分辨。
别:辨别。
贤愚:贤能与愚钝。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题会蠡亭(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和个人名声的反思。
"昔人寄赏事何如"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所给予的评价是否合理的困惑。这里的“昔人”指的是过去的人,“寄赏”则是指他们对人才或事件的评判。
"远借高名信有无" 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名声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关系。“远借”意味着从遥远的过去借鉴,“高名”指的是历史上的盛名,而“信有无”则是询问这些名声是否可信。
接下来的两句"试使当时未身遇,不知谁解别贤愚",诗人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但没有亲身体验那些评价的情况下,会怀疑谁能真正辨识出贤与愚的区别。这里强调了个人体验对于理解历史评价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评价和名声的质疑,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才评判标准的怀疑态度。这也体现出了宋代文人在文化自信与传统价值观上的复杂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挽宋大卿
蚤岁收科耀里闾,家传祖训是诗书。
棠阴尚使民思惠,典计能令国有储。
九列簉班嗟已晚,十连奏最召方初。
輀车想过桐乡道,几许鳏嫠泪洒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