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
《昔陈北山赵南塘二老各有观物十咏笔力高妙暮年偶效颦为之韵险不复和也·其四五憎》全文
- 翻译
- 物理或许深奥难解,疑点累积已久未通透。
即使是飞鸟之名,如麟笔般记录在史册,荔枝并非生长在龟蒙之地。
记载奇异之事,是因为它们与毒蛇相似,带来的灾难难道会少于蝗虫?
遗憾的是我知识有限,怎敢妄言注解鱼虫之事。
- 注释
- 物理:指自然界的规律或科学原理。
龟蒙:地名,泛指偏远地区,这里可能指虚构的地方。
蜮:古代传说中能致人病的水怪,这里比喻能带来灾害的事物。
螽:蝗虫,这里代指灾害。
博识:广博的知识。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渴望和自我能力的反省。诗中的“物理或难诘,疑经多未通”表达了诗人面对广博的知识领域时所感受到的困惑与不解,显示出他对于深入理解世间万物和古籍经典的渴望。
接下来的“蜚虽笔麟史,荔不产龟蒙”则是一种比喻手法,意在表达诗人虽然记录了许多奇闻异事,但仍旧觉得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古籍中记载的神秘生物方面缺乏了解。
“记异因同蜮,为灾岂减螽”这一句,则是说诗人对于那些非凡的事物进行了记录,但在他看来,这些记录是否能真正带来益处,还是一个问题。这里反映出诗人的怀疑态度和对知识的深层探索。
最后,“恨余非博识,安敢注鱼虫”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不是博学之士而感到懊恼,并因此而不自信地去研究那些微小的事物,如鱼和虫。这里流露出诗人的谦逊态度,以及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深入探求的渴望,反映出他个人对于学问的追求以及面对广博知识时的自我认识和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