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读俨思录二首有序·其一》
《读俨思录二首有序·其一》全文
明 / 卢龙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孝思能永,精诚感易通。

丹青图画里,陟降有无中。

梦想前修渺,瞻依此日同。

庆馀知未艾光裕而翁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诚感(chéng gǎn)的意思:真诚的感受和体验。

丹青(dān qīng)的意思:指绘画、写字等艺术创作。

而翁(ér wēng)的意思:形容人的年纪很大。

光裕(guāng yù)的意思:形容富裕、充足。

精诚(jīng chéng)的意思:指心灵纯粹,情感真挚,态度真诚。

梦想(mèng xiǎng)的意思:对未来的追求和期望,具有理想和抱负

前修(qián xiū)的意思:事先修整或准备,预先做好准备工作。

图画(tú huà)的意思:图画是指绘画、画作。也可用来形容形象生动、生动有趣。

未艾(wèi ài)的意思:表示灾难尚未结束,还未彻底消除。

孝思(xiào sī)的意思:对父母的孝顺和思念。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瞻依(zhān yī)的意思:仰慕、依赖

陟降(zhì jiàng)的意思:指人的地位、身份、声誉等逐渐提高或下降。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卢龙云所作的《读俨思录二首有序》中的第一首。诗中通过描绘孝道的深远与精诚的力量,以及对先贤的追忆与敬仰,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首句“大孝思能永”,开篇即点明主题——孝道的伟大与永恒性,强调孝行的价值超越时间的限制,能够永远流传。接下来,“精诚感易通”则进一步阐述了孝心的真诚与力量,能够感动天地,沟通人心,暗示孝道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能够影响周围乃至宇宙间事物的精神力量。

“丹青图画里,陟降有无中”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孝道比作画中的景象,既可见又不可见,既实在又虚幻,表达了孝道在人们心中既有具体的实践,又有抽象的感悟,既是可见的行为,也是无形的精神追求。

“梦想前修渺,瞻依此日同”则转向对先贤的追忆与敬仰。诗人想象着与古代圣贤在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虽然时空遥远,但通过孝道这一共同纽带,仿佛可以跨越千年的界限,与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

最后,“庆馀知未艾,光裕慰而翁”表达了对孝道传承的期待与欣慰。孝道不仅是一个家庭或社会的福祉,更是对未来的祝福与希望,它如同阳光般照亮前行的道路,给予长辈以慰藉,也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孝道的深刻思考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珍视与传承的渴望,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价值、亲情关系以及文化延续性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卢龙云
朝代:明

广东南海人,字少从。万历十一年进士。授马平知县,补邯郸,治行为诸县之最。复补长乐,以忤权要,左迁江西藩幕。累官至贵州布政司参议。有《四留堂稿》、《谈诗类要》。
猜你喜欢

采桑子·其三丁亥岁暮即事

雪晴门巷妨车毂,澹日空墙。缺月幽坊。

人海孤踪祗自伤。卅年竹马嬉游地,屈指韶光。

几阅兴亡。燕子归来话短长。

(0)

玉楼春.西园茶会

砥宫椒壁光萦练。精耀华镫珠珞绚。

花阴促坐食单凉,池畔开樽冰瀑溅。

鹭翘璅步迎风颤。玉树周遭匀似剪。

蹋歌联臂趁侏㒧,舞罢衣香闻细喘。

(0)

扫花游.吊徐仲可词丈

秋山冷眼,又倦旅重寻,薜萝深窈。断鸿去早。

问湘潭?记,白蘋愁老。玉笥云封,未许青枫梦到。

夜窗皎。剩剪烛旧题,悽满吟抱。何事清会少。

几入社攒眉,赏花簪帽。俊游尽扫。

甚仙源棹稳,碧桃开了。故态销磨,宛识苏门曼啸。

渺芳草。认年年、鹤归华表。

(0)

蝶恋花·其四以黄牡丹画扇赠倬盦,四叠前韵书其上

老去姚风名可凤。病里涂黄,光湛流离冻。

更把残樽温旧梦。心如奔骥难羁鞚。

九陌尘多乌帽重。花面迎人,禅面教相送。

白俭绿沉难与共。良工写得金无缝。

(0)

暗香.依韵拟石帚,题枣花墨梅

水痕月色。和冷烟作暝,先春愁笛。

画里欲仙,一翥声声怎教摘。

长使东风泪洒,添酸涩南枝吟笔。

但照彻独夜青灯,香影扑凉席。南国。路寂寂。

便种了墓门,堕叶黄积。照颜对泣。

遗墨堂前悄相忆。

惊断天寥午梦,人去住罗浮空碧。

试问讯凭翠羽,几声唤得。

(0)

点绛唇.题枣花凭栏士女遗稿

心事斜阳,晚凉天乍新罗浅。碧芜莲苑。

暮色兼愁满。画稿匆匆,情系秋痕远。流光短。

墨华重见。生恐风吹淡。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