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将深傅粉,清不濯斯缨。
投灰兼事火,来往闼婆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与自我剖析。首句“熟梦犹心坼”,以梦境喻指日常生活的幻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清醒认知。接着,“空天忽耳鸣”一句,通过自然界的声响,象征着心灵的觉醒与警醒。
“媚将深傅粉,清不濯斯缨”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个人的追求与世俗的诱惑进行对比。前者“傅粉”比喻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与谄媚,后者“濯斯缨”则象征着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对于虚伪表象的批判。
“身口低迎世,乾坤老卖名”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他指出人们为了迎合世俗,不惜降低自己的尊严,甚至在时间的流逝中,为了名声而不断地卖弄和炫耀。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
最后,“投灰兼事火,来往闼婆城”两句,以佛教中的“投灰”(即投入灰烬)和“事火”(即祭祀火神)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解脱与救赎的过程中,可能陷入的矛盾与困境。同时,“闼婆城”作为佛教术语,象征着修行者所处的环境或内心世界,暗示了诗人对于精神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梦境、自然、社会现象及宗教修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道德、信仰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人文关怀。
稀年古来少,何况又逾三。
双瞳炯炯凝碧,白发更盈簪。
刚把残冬留住,先借新春四日,拚醉倚晴酣。
荣悴付定命,艰险任经谙。舞斑衣,沽腊酝,典春衫。
觥筹兄弟交错,同是鬓鬖鬖。
自喜衣冠奕世,未堕诗书如线,此外更何惭。
笑问梅花信,春已到枝南。
子何为耕,瀛洲之曲。
玉山分雨秧苗绿,苍龙为耘虎收谷。
炊烟晨起蒸为云,银河昼洗尘沙昏。
酿成九霞为君寿,何必休粮苦长瘦。
树阴阴,草青青。
人间作苦秋无成,吁嗟归来乎,吾与尔耕。
问秋香都在何许。棠阴暮凉风露。
空圆不费司花巧,玉立幽闲丰度。如欲语。似含诉。
一襟清苦愁千缕。长门夜雨。
更月暗灯昏,水沉烟烬,寂寞琐窗户。
凭谁问,见弃宣和花谱。应为孤高自娱。
升平枕上温柔梦,不到琳宫仙府。仍为汝。
待安排,软金罗幕重遮护。秋霜良苦。
怕清夜无人,天寒翠袖,孤影更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