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
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
这首诗是宋代画家文同的作品,名为《兴元府园亭杂咏·静庵》。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颇具禅意的诗歌,它通过对“动”与“静”的辩证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状态的追求和赞美。
首句“知动以为幻,既知即非静”,指出对外界动态的觉察本身就是一种幻象,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已经不再是真正的静止状态。这句话体现了禅宗对万事万物无常变化的洞见,同时也强调了达到内心真实静默的重要性。
接着,“名庵以静者,无乃自起争”,诗人提到“静庵”这个名字,它象征着一种追求静谧和清净的空间。这里的“无乃自起争”则表明,真正的静谧不是通过外在的争斗或强制达到的,而是内心自然而然的状态。
最后,“为语庵中人,勿以静为病”,诗人向居住在静庵之中的修行者传递信息:不要将静默视作一种缺陷或疾病。这里所说的“病”,可能指的是世俗对于静坐禅修的一种误解,或是修行者自己内心的疑惑和不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动与静的思考,引导读者向内探索,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真实。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力。
楚江吟思悠悠,浪花湿溅珍珠泪。
清香引棹,浮根萦桨,空明见底。
采采秋心,尽人抛掷,自成憔悴。
任湔裙去后,鸥乡梦冷,斜阳淡,西风起。
羞更偎红倚翠。映沧波、何曾梳洗。
相思渐老,菱歌又远,鱼竿醉倚。
青鸟衔巾,文鱼漾縠,旧愁休记。
但低垂素靥,盈盈一水,伴鸳鸯睡。
同是浮家。问通明甚事,惯向天涯。
鲈乡闲旧笠,龙井恋新茶。横河桥影绿阴遮。
瘦杨几株,柴门晚鸦。孤山近,尽供养、半床书画。
重话。空泪洒。吹动野笳,村影寒桑柘。
赁庑幽情,买邻豪语,都付颓垣零瓦。
休对斜阳说伤心,去巢秋燕飘零也。
鸳鸯湖,认归舟、离情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