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偏少迹少,屋对乱峰开。
月放千岩雪,松喧万壑雷。
诵经驯虎至,洗钵豢龙来。
这首清代诗人曹钊的《指月庵》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中修行生活的画面。首句“地偏少迹少”,点出庵所处之地偏远,人迹罕至,环境幽静。次句“屋对乱峰开”则展现了庵舍坐落在峰峦叠嶂之中,显得孤独而壮观。
“月放千岩雪”运用了比喻,将明亮的月光比作洒落的白雪,照亮了周围的岩壁,营造出皎洁而冷峻的氛围。而“松喧万壑雷”则以松涛声比拟雷鸣,形象地描绘了山风穿过松林时的壮阔景象。
“诵经驯虎至”写出了修行者的威严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虎被诵经声吸引而来,显示出庵中的修行者具有超凡的魅力。同样,“洗钵豢龙来”则进一步描绘了庵内生活的神秘色彩,龙似乎也被洗净的钵盂所吸引。
最后两句“引兴随高衲,长歌日几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随性自在生活的向往,每日随着高僧的禅唱,自己也忍不住放声高歌,流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禅意生活的深深热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庵中的自然景色和修行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