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晨出行于崎岖山路的景象,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和深厚的情意。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自然景物与内心世界的交融。
"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开篇便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山川景象,"蹊"指的是山间的小路,"龙钟"则是形容溪水如龙一般蜿蜒曲折。这里既有山之峻险,又有水之潺潺,显示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心潮澎湃。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一句,则是从天气的变化来烘托出行人的心情。这里的"片阴"和"微照"都是对光线与阴影交替的一种描写,透露出一种即将到来的雨意,但又不至于浓重,只是轻轻地笼罩了一层薄雾(霓),这种细腻的观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中,诗人的鬓发似乎也被这复杂的情绪所影响,"氛"是指头发之类的东西,这里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困惑。而"心情险路迷"更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在崎岖山路上的不确定感和迷茫感。
最后两句"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则是对前行者的提醒,也是诗人自我的一种总结。"向蜀者"指的是那些前往蜀地(今四川一带)的旅人,而"偏识子规啼"则是说这些旅人只认识到路上的一种叫做“子规”的鸟鸣叫声,这里蕴含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崎岖山路上的心境变化,以及他对于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和未知世界的深刻体验。
画栋飞云,珠帘卷雨,晚风扶梦清游。
鸦背垂杨,丝丝绿到红楼。
登临谁会当时意,尽南朝、山水温柔。
最伤情、涕泪江州,兵马扬州。
异乡遍眼韶光好,望沙鸥点点,烟水悠悠。
蟹熟鲈肥,由他老去三秋。
白门此日无多柳,怕关河、霸气犹留。
黯销凝、恨咽心头。愁聚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