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薪添茭爇,苦茗带芎煎。
灯暗潇江雨,诗吟笠泽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又湿润的夜晚场景,诗人独处山房之中,通过点燃潮湿的柴火来取暖。诗中的意象生动,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炉冷童吹火,山房夜黯然" 二句,从视觉和温度的角度出发,营造了一种冷清且略带忧郁的情境。童仆在努力地吹气以点燃炉火,而山房中的夜晚却依旧显得阴沉而没有光亮。
"湿薪添茭爇,苦茗带芎煎" 两句,通过对柴火和茶的细致描写,传递出一种耐心等待的氛围。湿润的木材难以点燃,需要不断添加干燥的茭草来维持火焰,而苦涩的 茗(一种草本植物,可作饮料)则与芎(一種香草)一起煮沸,增添了一份生活中的简单乐趣。
"灯暗潇江雨,诗吟笠泽烟" 两句,转向了听觉和嗅觉的体验。昏暗的灯光下,外面的江雨声似乎更加清晰,而诗人的吟诵则伴随着竹笠中升腾的水蒸气。
最后两句 "老仙何处去,搔首吊尘编" 则是对远古仙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和追问。老仙在哪里?是在这雨夜中也正独自沉思吗?诗人的头发被轻轻地吹乱,仿佛能够触摸到那遥不可及的传奇世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在雨夜中的孤寂与向往,以及对古代仙人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