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早春繁台》
《早春繁台》全文
明 / 李梦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泯泯春犹早,行行不违

柳黄沙际见,草色雪中归。

积水云气孤城下夕晖。

禁台寺望,北雁又将飞。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ǎochūnfántái
míng / mèngyáng

mǐnmǐnchūnyóuzǎoxíngxíngshǎngwéi

liǔhuángshājiàncǎoxuězhōngguī

shuǐshēngyúnchéngxiàhuī

shuíjìntáiwàngběiyànyòujiāngfēi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北雁(běi yàn)的意思:指北方的候鸟,特指大雁。比喻离开家乡或离别的人。

不违(bù wéi)的意思:不违反,不违背

孤城(gū chéng)的意思:指单独存在的城市或孤立无援的城市。

积水(jī shuǐ)的意思:指因雨水长时间不排除而形成的水积聚的现象。

禁台(jìn tái)的意思:禁止上台或禁止发言

柳黄(liǔ huáng)的意思:形容柳树叶变黄,表示秋天来临。

泯泯(mǐn mǐn)的意思:泯泯指完全消失或彻底失去。形容事物不复存在或不可恢复。

沙际(shā jì)的意思:沙际是指沙地的边缘,也可引申为事物的边际或极限。

行行(xíng xíng)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都很出色、很好。

行赏(xíng shǎng)的意思:指对行为或才能给予奖赏或报酬。

云气(yún qì)的意思:云气是指云彩的形态和气象变化,也用来比喻人们的言行举止。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早春繁台》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色。首句“泯泯春犹早”表现了春天刚刚来临,但并不张扬,而是悄然无声。"行行赏不违"则表达了诗人漫步赏春,顺应时令,不急于求成的心态。

"柳黄沙际见"写出了黄柳在沙洲边初露新绿,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草色雪中归"则通过对比,形象地描绘了白雪覆盖下的草地在春光中显露出生机勃勃的绿色,富有动态感。

"积水生云气"描绘了湿润的地面上升腾起淡淡的水汽,增添了朦胧的诗意。"孤城下夕晖"则以孤城和落日余晖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

最后两句"谁禁台寺望,北雁又将飞"表达了诗人站在台寺之上,遥望远方,感叹时光流逝,北雁南飞,寓含了对季节更迭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景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作者介绍
李梦阳

李梦阳
朝代:明   字:献吉   号:空同   籍贯: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   生辰:1472-1530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猜你喜欢

题画为张元膺上舍

江日初动色,水烟微生寒。

轻舠恰两只,细网行清澜。

晓出并浦口,追随过前滩。

歌声时互答,幽事亦共欢。

得鱼各提携,顷筐藉汀兰。

不游渔翁鼎,却入富家盘。

何不学大渔,百尺横丝竿。

一掣六鳌起,千载称奇观。

奚啻河滨人,家家饫其餐。

(0)

报恩寺集

向夕吾当去,因君且暂留。

昙花依砌落,松径入堂幽。

莫谩题春句,还期上晚楼。

帝乡风日好,宜作醉中游。

(0)

空同席上饯别陈大行愚泉

皇士竟纶翰,旋轸适帝乡。

辕马暂回镳,言税君子堂。

华洞窅逶迤,绮席错圆方。

云鸿唳时响,庭木敷春芳。

昔誉徒结念,今范得俱详。

客转百岁怀,主称万年觞。

觞至勿复辞,劝君且解裳。

竹实本倾凤,雍呜在朝阳。

神剑慕合并,雄雌苦分张。

欢娱不终夕,隔别违吟疆。

岂无他时期,此日难遽忘。

(0)

寄南光禄卿杨公峻

千寻古柏出霜林,万里长风称鹤心。

还椟已完和氏璧,饰钗那用汉宫金。

春山不碍云双屐,晓镜何妨雪一簪。

闻说丘园多胜事,老来筋骨更能任。

(0)

午饭琉璃寺次韵

沙路逶迤东复南,午阴僧寺驻羸骖。

黄韰淡饭随时饱,土俗民情到处谙。

西峤迎眸青霭霭,晚风吹鬓影毵毵。

驿亭一夜萧萧雨,宦况离怀两不堪。

(0)

寄周鹤洲太守·其五

江乡无旧业,霄汉有新知。

身病仍耽酒,家贫易废诗。

梅开人别久,书寄雁来迟。

寂莫江楼上,孤怀动远思。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洪天锡 周处 贾充 韩肖胄 孙周卿 崔子向 封彦卿 乐昌公主 孙偓 刘羲叟 畅诸 吕让 裴耀卿 阎济美 郭茂倩 李宗勉 毕世长 傅光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