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丹青:绘画或艺术作品。
已是:已经。
前世:过去的时代或生命。
竹石:竹子和石头,常用来象征坚韧与清高。
时窥:偶尔窥见。
一斑:一点迹象。
五字:五个字的诗篇。
当还:应当归还给。
靖节:陶渊明的别号,以其隐逸生活著名。
数行:几行诗。
谁似:谁能比得上。
高闲:指高雅而闲适的生活。
- 翻译
- 过去的艺术作品如同前世的记忆,
偶尔在竹石间瞥见一丝痕迹。
- 鉴赏
这两句诗是苏轼在《和黄鲁直烧香二首》中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与感慨,以及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
“丹青已是前世”一句,以丹青比喻历史的长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诗人似乎在说,他眼前的景色已经历经了千年,蕴含了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竹石时窥一斑”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描绘。在这里,“竹石”象征着静谧和坚毅,而“时窥一斑”则意味着诗人在偶尔间隙中捕捉到自然界的细微之美。这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接下来的两句:“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则是诗人在赞叹前人的诗才。其中“五字”、“数行”分别指的是不同形式的诗歌,“靖节”和“高闲”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这里用来形容他们的文学成就。在这两句中,苏轼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写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四句话展示了苏轼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以及他对于文学传统的尊重与自我定位。诗人以淡定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个人情怀与文学理想交融的画面。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张嘉州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
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
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
游斜川并序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