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云必复楚,亦曰苏君时。
蒲胥投愤毂,博浪喧惊椎。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的《戊辰春》组诗中的第五首。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刻思考与感慨的作品。
首句“昔云必复楚,亦曰苏君时”,引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英雄事迹的追忆。“复楚”指楚国被秦国灭亡后,楚国的复国,而“苏君时”则可能暗指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这两句通过历史的对比,引出对英雄与时代更迭的感慨。
接着,“宁作秦庭泣,无为马食羁”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诗人宁愿像屈原那样在秦庭哭泣,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不愿意像马匹一样被束缚,象征着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历史人物身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蒲胥投愤毂,博浪喧惊椎”两句,继续通过历史事件来抒发情感。蒲胥可能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廉颇,他曾在秦庭哭泣,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博浪则是指汉初的刺客张良,他曾用椎击打秦始皇的车驾,表达了对暴政的反抗。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行为,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贞、反抗与变革的思考。
最后,“血满脉俱竖,不能如戚施”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复杂情感。这里的“血满脉俱竖”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激情与热血,而“不能如戚施”则可能是对某些无法实现的理想或愿望的无奈与遗憾。戚施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此处似乎表达了诗人对于某种追求或理想的执着与未能达成的失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英雄精神、自由与忠诚、变革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