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其三》
《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其三》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亲见卿为月,频移使者星。

藻虚南涧碧,萱落北堂青。

遗下新褕狄,空传训宁馨

又孙还又子,玉树阶庭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北堂(běi táng)的意思:指朝廷或官署的宫殿大堂,也比喻高官显贵的居所。

阶庭(jiē tíng)的意思:形容层次分明,等级有序。

宁馨(níng xīn)的意思:安宁、平和的心情

使者(shǐ zhě)的意思:指派出去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玉树(yù shù)的意思:指品质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或事物。

翻译
亲眼看见你如明月般皎洁,频繁地代替使者之星辉。
水草丰美的南涧显得更加碧绿,萱草凋零的北堂显出深深青色。
留下新的褕狄服饰,空余教导宁馨的记忆。
子孙相继,如同玉树般繁茂,充满整个台阶庭院。
注释
卿:你,指代对方。
月:比喻皎洁或美好的人。
使者星:比喻有地位或重要职责的人。
藻虚:水草丰美。
萱落:萱草凋零,象征岁月流逝。
褕狄:古代北方民族的服饰,这里指遗留的衣物。
宁馨:安宁、美好,此处指美好的教诲。
玉树满阶庭:比喻家族后代像玉树一样繁茂,充满庭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家庭温馨与世代传承的诗句。从“亲见卿为月,频移使者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深。月亮和星辰往往象征着远方或已故的人,频繁地派遣使者如同星光一样,是对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藻虚南涧碧,萱落北堂青”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与人文意境交融的画面。南边的河涧清澈,北堂上的野草盎然,显示出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遗下新褕狄,空传训宁馨”表达了对逝者留下的物品和教诲的珍视。新褕狄即是用新的布匹包裹起来的遗物,而空传则是指虽然无法完全承载起先人之意,却也要努力去理解和传承。

“又孙还又子,玉树满阶庭”展现了一个家庭繁衍兴旺的景象。孙辈、子辈相继而生,就像庭院中玉质的树木一样,充满了生命力与希望。这既是对逝者美好祝愿,也是对后世传承的肯定。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家庭生活的情景,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家族延续的美好祝愿。诗句中融入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悟。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感旧

小箱留得旧裳衣,母氏亲缝衣此儿。

近日著来浑短窄,猛思泉下许多时。

(0)

青溪主客歌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户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0)

张子京扁其先大父居琴之竹轩曰琴琅玕

自停伶伦双凤鸣,阴分嶰谷凉幽庭。

淫哇不能屈其贞,睨霜节坚挺疏茎。

骨含五音堪九成,欲泄未得郁不平。

峄阳孙枝感精诚,檿丝与俱徽玉明。

为引虞薰发其声,却寄猗兰和䪫韺。

陶弦在趣非耳听,韩腹曾思披以呈。

厥妙可蕴求无形,必与俱传物斯荣。

张公之孙馀典刑,所宝不忝贻嘉名。

彼局耳目尘满缨,泥琴琅玕挹馀清。

(0)

丁丑咏春偶成·其一

叶叶枝枝都教女,红红白白尽呈人。

如何自古知音少,方到而今得句新。

既遣鸟啼频嘱付,又令鹤舞出精神。

便将天作一张纸,难画慈湖二月春。

(0)

丁香结

梅雨犹清,冷风乘急,遥送万丝斜陨。听水翻雷迅。

冒雾湿,但觉衣裘皆润。

乱山烟嶂外,轻寒透、未免强忍。

崎岖危石,耸峭峻岭,都齐行尽。指引。

看负弩旌旗,谩卷空、排素阵。

向晚收云,黎明见日,渐生红晕。

堪叹萍泛浪迹,□事无长寸。

但新来纤瘦,谁信非因病损。

(0)

次程斗山韵

口作蛩吟肩耸山,了无萦系一生閒。

梦回春草池塘外,诗在梅花烟雨间。

但得双眸长炯炯,从教两鬓自斑斑。

此身穷达何消问,天道乘除去复还。

(0)
诗词分类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诗人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周贺 余继登 杨冠卿 赵师侠 张子翼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岳正 卢宁 史承谦 葛绍体 许棐 马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