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支墙顶缘防虎,草蔚山腰好牧牛。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与质朴,以及农耕文化的勤劳与智慧。
首句“柴支墙顶缘防虎”,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环境的原始与野性,柴枝支撑在墙顶,既是为了防御猛兽,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这句诗通过“防虎”这一细节,勾勒出乡村与野生动物共存的生态景象。
次句“草蔚山腰好牧牛”,则转向了乡村的另一面——畜牧业。山腰处草木茂盛,是放牧的理想之地。这里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也反映了农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活智慧。
第三句“火种刀耕勤垦辟”,描述了农耕活动的艰辛与勤劳。火种点燃,刀耕火种的古老耕作方式被延续,勤劳的农民不辞辛劳地开垦土地,播种希望。这句诗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坚韧与毅力。
最后一句“丈量何用事深求”,表达了对精确度量的反思。在古代农业社会,丈量土地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但诗人却提出疑问: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是否真的需要过于精细的测量?这句诗或许暗示了对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过度复杂化事物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赞美了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福严
行行山益高,所见益以奇。
煮茶南台寺,更上千级梯。
道傍古时松,阅世心已灰。
不与岁月竞,况受霜雪威。
路回闻钟声,宝刹隐翠微。
排空写金碧,刓石著栱枅。
门前兜率桥,劫火昔所遗。
神龙厌庳陋,一炬然枯萁。
谭笑旧观还,殿柱百尺围。
老禅七十馀,高与此山齐。
大屋贮龙象,空岩走金犀。
斋盂细细参,至味无盐醯。
颇闻三生藏,中有万宝赍。
佛牙舍利涌,贝叶旁行稀。
剖蚌慈相尊,破匣血缕飞。
稽首所愿观,为洗往昔非。
却寻上山路,拟看浴日池。
急雨忽留人,吾其少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