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高阳》全文
- 翻译
- 踏上高阳之路,我心生对郦生的敬仰,
他适时出现,仅凭一揖之礼就谈论起军事策略。
- 注释
- 路:道路。
高阳:古代地名,这里泛指名士聚集之处。
郦生:指郦食其,秦末汉初的策士。
逢时:恰逢其时。
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节,拱手高举过顶再放下。
论兵:讨论军事。
最怜:最为怜惜。
伏轼:古人乘车时身体前倾,表示敬意或倾听。
东游:向东游历。
齐王:指田广,秦末项羽分封的齐王。
七十城:形容齐国领土广大。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历史学家路过古地,感怀先贤郦食其,而时逢长揖便谈论兵事。最让人怜悯的是伏轼东游的日子里,下属齐王的七十座城池尽落入别人之手。这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战乱、英雄辈出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分裂、领土丧失的深切忧虑。通过咏叹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事迹的怀念。
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每个字每个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历史的沉重。在这里,高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历史记忆的符号。郦生则代表了古代智者的形象,而“逢时长揖便论兵”则透露出了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
“最怜伏轼东游日”的“怜”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感投入,诗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与悲哀之情溢于言表。而“下尽齐王七十城”,则是对历史上领土变迁的一种无奈感受。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忧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