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声随径远,萝影带松悬。
讵能留十念,唯应逐四缘。
这首诗描绘了在西城门处的一幕悲剧,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死亡的凄凉与哀伤。首句“高堂信逆旅”,以“高堂”象征死者生前的居所,将其比作“逆旅”,即旅人临时歇脚之处,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接着,“怀业理常牵”则表达了对死者生前事业和生活的怀念,以及这些记忆对生者情感的持续牵动。
“玉匣方委榇,金台不复延”两句,形象地描述了死者安葬的情景。玉匣和金台本是尊贵的丧葬用品,但如今却成了死者归宿的象征,昔日的辉煌不再,只有沉寂与哀悼。这不仅是对死者身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消逝的深刻感慨。
“挽声随径远,萝影带松悬”描绘了送别场景中的凄美画面。挽歌随着道路渐行渐远,仿佛在诉说着不舍与哀痛;而藤萝的阴影与松树的枝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哀愁的画面。这一景象不仅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最后,“讵能留十念,唯应逐四缘”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与接受。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无法强求或改变,只能顺应自然规律,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句话既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面对生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死亡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和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哲学性思考。
任琐窗深、重帘闭,春寒知有人处。
常年笑花信,问东风情性,是娇是妒。
冰柳成须,吹桃欲削,知更海棠堪否。
相将燕归又,看香泥半雪,欲归还误。
漫低回芳草,依稀寒食,朱门封絮。少年惯羁旅。
乱山断,敧树唤船渡。
正暗想、鸡声落月,梅影孤屏,更梦衾、千重似雾。
相如倦游去。掩四壁、凄其春暮。休回首、都门路。
几番行晓,个个阿娇深贮。而今断烟细雨。
南国秋容晚。晓寒轻、菊花台榭,拒霜池馆。
试向壶山堂上望,万顷黄云刈遍。
总吃著、君侯方寸。
不要汉廷夸击断,要史家、编入循良传。
春脚到,福星见。家家香火人人愿。
要还他、庆元狨座,建炎蝉冕。
稳奉安舆迎两国,谁谓山遥水远。
福寿比、河沙难算。
来岁而今黄花节,早骖鸾、入侍瑶池宴。
风浩荡,海清浅。
轮云世故,千万态、过眼谁能殚纪。
只履携归消许急,日暮行人问邸。
麝以脐灾,绒为尾累,焚象都因齿。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检点洛下同盟,萧疏甚,白发戴花人几。
一觉齁齁,笑仆家越石,闻鸡而起。
颜发俱非,头皮犹在,胜捉来官里。
俗间俚耳,未曾闻这腔子。
残更难睚抵年长。晓月凄凉。
芙蓉院落深深闭,叹芳卿、今在今亡。
绝笔无求凰曲,痴心有返魂香。起来休镊鬓边霜。
半被堆床。定归兜率蓬莱去,奈人间、无路茫茫。
缘断漫三弹指,忧来欲九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