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斜舟近岸,竹外复芦中。
树袅屏中绿,荷愁镜浦红。
莫惜横烟住,孤吟荅露虫。
这首诗描绘了舟行水上,夜幕降临之际的静谧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光影变幻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
首联“风斜舟近岸,竹外复芦中”,开篇即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风斜,暗示着夜晚的微风轻拂;舟近岸,则是舟行至岸边的场景。竹外复芦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竹林之外,芦苇丛生,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颔联“树袅屏中绿,荷愁镜浦红”,继续深化画面的层次感。树袅,形象地描绘了树木在夜色中的摇曳之态;屏中绿,暗示着树木在夜幕下的绿影婆娑。荷愁镜浦红,则是荷叶在月光下泛起的红色波纹,仿佛荷叶在水中轻轻叹息,增添了几分哀愁的氛围。
颈联“残霞犹眇莽,出月已空濛”,将视角转向天空。残霞犹在,却显得渺茫无边,暗示着日落后的宁静与辽阔。出月已空濛,则描绘了月亮初升时的朦胧之美,月光洒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层轻纱般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尾联“莫惜横烟住,孤吟答露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留恋。莫惜横烟住,意为不要因为夜色渐深而急于离去,应珍惜眼前的美景。孤吟答露虫,则是诗人独自吟唱,回应着露水中的虫鸣,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舟行水上、夜幕降临时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独旦歌来三忌周,心惊岁月信如流。
断魂恰值清明节,饮恨难忘齐鲁游。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
圣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祗益愁。
五月渡淮水,南行绕山陂。
江村远鸡应,竹里闻缲丝。
楚女肌发美,莲塘烟露滋。
菱花覆碧渚,黄鸟双飞时。
渺渺溯洄远,凭风托微词。
斜光动流睇,此意难自持。
女歌本轻艳,客行多怨思。
女萝蒙幽蔓,拟上青桐枝。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
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岧岧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