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题 太 湖 宋 /罗 处 约 三 万 六 千 顷 ,湖 侵 海 内 田 。逢 山 方 得 地 ,见 月 始 知 天 。南 国 吞 将 尽 ,东 溟 势 欲 连 。何 当 洒 为 雨 ,无 处 不 丰 年 。
- 翻译
- 广阔的湖面有三万六千顷,湖水甚至侵入了海边的农田。
只有遇到山峦,才能真正感受到土地的存在;见到月亮,才明白天空的广阔。
南方的土地几乎被湖水吞噬殆尽,湖水向东似乎要与大海相连。
什么时候我能化作雨水落下,让每一处都丰收满载。
- 注释
- 三万六千顷:形容面积非常广大。
湖侵海内田:湖水扩展到了海边的农田。
逢山:遇到山。
见月:看到月亮。
南国:南方地区。
东溟:东方的大海。
势欲连:势头好像要连接。
何当:何时能够。
洒为雨:化作雨水。
无处不丰年:让所有地方都能丰收。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壮丽的景象,诗人罗处约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太湖广阔无垠的水面,它几乎占据了海内的农田,显示出其浩渺的气势。"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这两句,通过山水与月亮相映,强调了太湖的辽阔和深远,仿佛连天地都包容其中。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进一步描绘了太湖向南延伸,似乎要将整个南方地区都纳入怀抱,而东边则与大海相连,形成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太湖水泽的期盼,希望它能化作甘霖普降,带来丰沛的雨水,使天下各地都能丰收。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手法,赞美了太湖的壮美,并寄寓了诗人对丰收和福祉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忱。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守城士
北风且莫雪,一雪三日寒。
不念守城士,岁晚衣裳单。
衣单未为苦,隔壕闻战鼓。
杀贼须长枪,防城要强弩。
炮来大如席,城头且撑柱。
岂不知爱身,倾心报明主。
报主此其时,一死吾亦宜。
未敢望爵赏,且今无事归。
寄语守城士,此言君所知。
食笋
穷乡未寂寥,五月富笋茁。
近山新得雨,此物晚亦发。
初看数寸出,意有千尺拔。
长条不成鞭,乃以美见伐。
锦绷罢骈头,玉指已不袜。
坐令藜藿口,如受滫瀡滑。
连年江海病,未免鱼蟹罚。
甘津到齿颊,恐此或未察。
居闲快一饱,我已久断杀。
更莫厌比邻,时时听羹戛。
题赵丞瑞薏苡图
甘泉殿中芝九茎,不与百草同条生。
当时祥瑞已稠叠,薏苡亦未来争衡。
汉星不容矍铄翁,此物不与明珠同。
尔来万物更变化,薏苡宁甘死荒野。
故遣根苗霜雪白,炯若微月来清夜。
赵郎好事古亦无,俯拾傍观尽图画。
画师不辞粉绘费,遇时亦得千金价。
君不见古来异瑞与奇祥,何曾不致南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