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泛舟于松林之畔,不愿轻易登岸,仿佛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夜幕降临,一轮古月栖息于枝头,与诗人的心境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默契。诗人仿佛在与月光下的松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松岸维舟懒慢登”,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选择在松林边停泊船只,不愿意匆匆上岸,展现出一种对当下环境的享受和对行动的克制。这种“懒慢”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生活节奏的重新审视。
“栖枝古月恰相应”,月亮与松树的相遇,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呼应。古月的“恰”字,体现了诗人对这一瞬间的精准捕捉和高度敏感,月光与松影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
“披芸乍晤陶弘景”,这里的“芸”可能指的是书籍或知识的海洋,诗人仿佛在与古代的智者陶弘景进行了一场不期而遇的对话。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文学家和医药学家,他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为诗人提供了灵感和思考的空间。通过这样的对话,诗人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也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人在高楼最上层”,最后两句将视角提升至更高的维度,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宇宙真理的向往。站在高楼之上,意味着超越了日常琐事的束缚,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高度。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成长的不懈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知识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张老见赠
乌鸦蝼蚁有君臣,此义如何易世尘。
欲为无穷宗社计,肯忧如幻死生身。
八千江上奔驰路,十二天南黯淡春。
归到亲闱捧杯酒,始知终是福唐人。
重阳太守招登东山以腹疾不能赴
卧对佳辰两鬓斑,幽忧深闭屋三间。
芎能去湿方摩腹,菊可延龄少慰颜。
骨瘦免教先落帽,酒行无分作颓山。
摇知太守登高处,座客诗成烛影闲。
学山野烧异常登高望泮宫如在火池中间泮师率诸生救之下至齑浆饮食悉以投火久而扑灭护持一学固有功然不豫除草莽绝火路亦其过也戏为赋之
传道官颇清,防患计微拙。
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
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
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
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
夭矫逼檐槛,流熛向门闑。
何但光孔圣,亦已照十哲。
诸生固猝猝,矩步未敢越。
相与望而畏,鹿骇惊鸥决。
似闻先生窘,书簏自提挈。
倾盆浆一空,戛釜羹亦竭。
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
颇欲伏忠信,石壁验庄列。
顾兹烟烬高,难试肤与发。
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
趋凉寻木阴,气定始焦渴。
三日冷官门,炙手犹可热。
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
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
勿谓草今无,火过茅已茁。
《学山野烧异常登高望泮宫如在火池中间泮师率诸生救之下至齑浆饮食悉以投火久而扑灭护持一学固有功然不豫除草莽绝火路亦其过也戏为赋之》【宋·郑刚中】传道官颇清,防患计微拙。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堂上帘低垂,飞灰如落雪。夭矫逼檐槛,流熛向门闑。何但光孔圣,亦已照十哲。诸生固猝猝,矩步未敢越。相与望而畏,鹿骇惊鸥决。似闻先生窘,书簏自提挈。倾盆浆一空,戛釜羹亦竭。势过万舆薪,杯水谩毫末。颇欲伏忠信,石壁验庄列。顾兹烟烬高,难试肤与发。护持终有物,远近同扑灭。趋凉寻木阴,气定始焦渴。三日冷官门,炙手犹可热。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勿谓草今无,火过茅已茁。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77867c6c2b9437b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