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汤比部捧元正表入贺时青琐十年矣》
《送汤比部捧元正表入贺时青琐十年矣》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锦吹牙旌捧传轩,千官鹄立贺正元。

十年供奉铜龙署,今旦传开白虎樽。

共羡使星人是法,毋轻秋省室曾温。

知君蒿目多吁画,为借椒香至尊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虎(bái hǔ)的意思:指人的脾气凶猛、暴躁,形容人凶恶狠毒。

蒿目(hāo mù)的意思:指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

供奉(gòng fèng)的意思:指对神佛、祖先等进行尊敬、供养。

鹄立(hú lì)的意思:形容人的姿态或态度高傲自负。

贺正(hè zhèng)的意思:祝贺新年或节日的到来

椒香(jiāo xiāng)的意思:形容食物香味浓郁,令人垂涎欲滴。

今旦(jīn dàn)的意思:指当代、现今。

开白(kāi bái)的意思:指事情刚开始,尚未发展到深入阶段。

千官(qiān guān)的意思:指官员众多,数量庞大。

秋省(qiū shěng)的意思:指在秋季进行省察、反思,以便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使星(shǐ xīng)的意思:指能够使人发光发亮的人或事物。

十年(shí nián)的意思:指时间长久,表示时间的长短。

铜龙(tóng lóng)的意思:指金属龙形物品,也比喻宏伟壮丽的建筑或雄伟的景象。

至尊(zhì zūn)的意思:最高、最尊贵的地位或身份。

白虎樽(bái hǔ zūn)的意思:指人善于饮酒,尤其是善于饮白酒。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代宫廷中的一幕盛况,展现了朝廷在新年之际的庆祝仪式与官员们的庄重参与。首句“锦吹牙旌捧传轩”,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手持象牙旌旗的仪仗队簇拥着皇帝出行的情景,锦旗随风飘扬,场面壮观。接着,“千官鹄立贺正元”一句,生动地刻画了众多官员肃穆站立,向新年的到来致以祝贺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皇家庆典的隆重与庄严。

“十年供奉铜龙署,今旦传开白虎樽”两句,通过时间的跨度和具体的仪式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刻记忆和对过去十年服务朝廷的感慨。铜龙署代表了诗人曾经供职的地方,而白虎樽则是新年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酒器,象征着欢庆与祝福。

“共羡使星人是法,毋轻秋省室曾温”两句,则表达了对汤比部(即汤显祖)才能与品德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提醒人们不应轻易忽视他的贡献,强调了对人才的尊重与珍视。

最后,“知君蒿目多吁画,为借椒香奉至尊”一句,既是对汤比部深沉忧虑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希望他能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和君主做出更大的贡献,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宫廷庆典的宏大场面,更蕴含了对国家、君主以及人才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政治情怀和人文精神。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春日

韶光淡荡媚春时,紫燕寻巢觅故知。

对酒追思金谷例,看山旋忆谢公诗。

新红嫩绿莺声滑,浅碧遥青蝶梦迟。

一种闲吟消永昼,画阑低拂柳丝丝。

(0)

题丁绶丞司马乘槎图

河水何茫茫,云是牛女渡。

君志在四海,去增无回顾。

昂头日月低,举目烟霞护。

即此有仙源,何必溷尘雾。

忆昔有张骞,荒词鲜所据。

何源有定所,织女在何处。

我愿乘长风,鼓棹大江去。

手持照水犀,怪物尽剖著。

展君乘槎图,莫教俗眼觑。

(0)

春感八首·其五

业把五金冶一炉,万邦花覆吉祥多。

旋闻牛李争门户,辜负文题是共和。

(0)

腊日遣兴二首·其二

朔风打不破书巢,一卷南华呵冻钞。

雪里菜为时下品,雨前茶是淡中交。

呼儿立行谈儒派,老我诸生被俗嘲。

满口齿牙摇落半,镶金求补后天牢。

(0)

登姑苏报恩寺北塔

三分鼎峙国无孙,七级浮图今尚存。

自下升高梯有级,由中望外壁悬门。

上层已历云堪驾,绝顶先登斗可扪。

欲问前朝兴废事,塔巅古佛竟无言。

(0)

寿母七十索贺诗六首·其一

□□□□□□□,□□□□□□□。

恩叨北阙犹宜待,颂比南山且慰私。

德性温和今益懋,筋骸康健久如斯。

老年乐道生平事,尚忆来归二九时。

(0)
诗词分类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诗人
向秀 鸠摩罗什 左丘明 韩非 庄周 李耳 荀子 李斯 曾参 吕不韦 公羊高 谷梁赤 宁戚 孔子 墨子 江采萍 徐惠 李朝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