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鹦渚见,又问岳阳归。
应忆松庵下,诸僧候锡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宁静与深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平静与超脱。首句“老襌心湛寂”,直接点出禅师内心的宁静深远,如同深海般沉静。接着,“身被七条衣”则以简练之笔勾勒出禅师朴素的外在形象,暗示其修行的简约与纯粹。
“端坐无言说,谁知精道机”,进一步揭示了禅师的修为与智慧,即使他不言不语,却能洞察世间万物的精妙之道。这种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体现了禅宗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精髓。
“初来鹦渚见,又问岳阳归”,这两句通过禅师与外界的互动,展现了他的慈悲与智慧。鹦鹉渚和岳阳两地,象征着不同的时空与境遇,禅师的提问与回答,既是对自然界的关怀,也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引导。
最后,“应忆松庵下,诸僧候锡飞”,将读者的思绪引向禅师的过去与未来,暗示他在松庵下的修行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锡飞”可能暗指法器或象征着传承与指引,表达了禅师对后辈的期望与对佛法传播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形象的刻画和其与外界互动的描述,展现了禅宗哲学中的深刻内涵,即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宇宙真理,以及对自我超越与心灵净化的追求。
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空独倚东风,芳思谁寄。凌波路冷秋无际,香云随步起。谩记得、汉宫仙掌,亭亭明月底。
冰弦写怨更多情,骚人恨,枉赋芳兰幽芷。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净、沉烟熏翠袂。幽梦觉,涓涓清露,一枝灯影里。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
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
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
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
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
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
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