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多在竹,看月不离松。
柝护城三里,鸡鸣村一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甘露庵时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意境。
首句“舟出太湖险”,以舟行太湖的艰险起笔,暗示旅途的不易,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挑战与探索的基调。接着,“语溪投暮钟”一句,将地点转换至语溪旁的寺庙,暮钟声响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预示着诗人即将进入一个内心深处的旅程。
“听风多在竹,看月不离松”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竹林中风声的细微变化,月光下松树的影子摇曳,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柝护城三里,鸡鸣村一重”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乡村的遥远,柝声(古代夜间巡逻或报时的器具)在城外回响,鸡鸣声从远处村落传来,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孤独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距离。
最后,“长安明日路,宿草滑归筇”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理想与追求。明日之路,意味着新的开始与挑战,而“宿草滑归筇”则可能暗含着对过去旅程的回顾与感慨,以及对回归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旅途、自然、时间和未来的独特感悟,充满了哲思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