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中名刺灭,镜里客颜消。
夜雨由拳树,晨霜陆䞇桥。
此诗《不寐》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眠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外界环境的交融。
首句“不寐曙光发”,开篇即点出诗人彻夜未眠的状态,曙光初现,暗示时间的更迭,也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却未能唤醒诗人的沉思。次句“荒鸡破寂寥”,以荒野中的鸡鸣打破夜晚的寂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鸡鸣声在空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增加了诗境的凄凉感。
接着,“怀中名刺灭,镜里客颜消”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名刺,即名片,此处可能象征着社会身份或过往的经历;“灭”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一种遗忘或放下。而“镜里客颜消”,则通过镜子映照出的面容变化,暗示了诗人因长时间的思考和忧虑而产生的身心疲惫,镜中的容颜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内心的沧桑。
后两句“夜雨由拳树,晨霜陆䞇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夜雨滋润着树木,晨霜覆盖着桥梁,这些自然景观既为诗境增添了生动的背景,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这样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最后,“连床赖诸弟,共被话寒宵”一句,揭示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方式——与兄弟们共处一室,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心事,共同度过寒冷的夜晚。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也反映了在孤独与困境中,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不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夜难眠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在孤独中寻求情感寄托的过程,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