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茶瓯的形状和使用者的感受进行了细腻的描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表明不仅邢州的人,甚至是远方越地之人都能够制作出这样精美的器物——茶瓯。这不仅展示了当时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广泛性。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将茶瓯比作圆润如同月亮中飘渺的魂魄,又轻盈若同云端细腻的精灵,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描绘了茶瓯的外观,更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则是对品饮时感官上的细致刻画。诗人通过“枣花”和“蘋沫”的香气渗透到牙齿之间,传达了一种沉醉于茶香中的享受与满足。
最后两句"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则是诗人在松树下偶然瞥见这样一个场景,而那位悠闲的老者(支公)也正如诗中所描述的一般沉浸在品茶的乐趣之中。这不仅描绘了一个静谧安逸的画面,也传达了一种超脱尘嚣、享受简单生活美好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物象的细腻描摹和内心感受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片段的捕捉与欣赏,以及对于茶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