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千棺瘗此斜,古堆新穴满平畬。
散骨已枯苔作肉,痴魂犹认土为家。
何人薄暮焚钱去,风卷残灰满柏丫。
这首元代诗人圆至的《义冢科》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对义冢周围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普遍性。
首句“城阙千棺瘗此斜”,以“千棺”形容义冢之多,暗示了无数生命的消逝,而“瘗此斜”则描绘出义冢斜斜排列的景象,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古堆新穴满平畬”一句,将“古堆”与“新穴”并置,对比鲜明,既表现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生命不断更迭的主题。同时,“满平畬”则强调了义冢所在之地的广阔与密集,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
接下来的“春丛乱哭鳏寡鸟,雨树杂开啼笑花”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生命赋予情感,通过“乱哭”的鸟儿和“啼笑”的花,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哀愁与欢乐,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散骨已枯苔作肉,痴魂犹认土为家”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散骨”与“苔肉”、“痴魂”与“土家”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矛盾,以及灵魂对故土的眷恋。
最后,“何人薄暮焚钱去,风卷残灰满柏丫”以一个问句收尾,引人深思。在薄暮时分,有人前来祭奠,焚烧纸钱,但最终化为残灰,随风飘散,只留下满地的柏枝。这一场景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哀伤色彩,也寓意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死亡、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