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转(bǎi zhuǎn)的意思:形容思绪纷乱,心情烦乱。
层穹(céng qióng)的意思:形容层层叠叠、重叠如穹的景象。
成物(chéng wù)的意思:指具备特定条件或经过特定过程后才能形成的事物
篝灯(gōu dēng)的意思:篝灯是指在夜晚点燃的篝火或灯火。在成语中,篝灯比喻辛勤努力的工作,也指夜以继日地学习。
七星(qī xīng)的意思:七颗星星,指北斗七星。
却归(què guī)的意思:表示事物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归宿。
深处(shēn chù)的意思:指深远的地方或内心深处。
石溜(shí liū)的意思:形容事物快速滑动或流动的样子。
物象(wù xiàng)的意思: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行春(xíng chūn)的意思:指春天到来时,行走在田野间,欣赏春天的景色。
岩曲(yán qǔ)的意思:形容山岩陡峭,曲折多变。
野花(yě huā)的意思:指在野外生长的花朵,比喻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人或事物。
雨濛(yǔ méng)的意思:雨雾交融,形容雨天模糊不清。
早饭(zǎo fàn)的意思:指人心思不定,反复无常。
沾湿(zhān shī)的意思:沾湿指某物被液体等弄湿。也可用来形容受到某种不好的影响。
七星岩(qī xīng yán)的意思:指七座山峰石岩矗立在一起的景象。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早晨游览桂林七星岩的所见所感。开篇“早饭行春临桂东”,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春日清晨,诗人步入桂林东部的自然美景之中。接着“野花榕叶色交红”一句,以色彩对比渲染出生机勃勃的春意,野花与榕叶的红绿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七星岩曲篝灯入,百转峰回觅径通”两句,通过曲折的岩洞和蜿蜒的山路,展现了七星岩的神秘与险峻,同时也暗示了探索自然之美的艰难与乐趣。诗人巧妙地运用“曲”、“百转”、“峰回”等词,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也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挑战。
“石溜滴馀成物象,古潭深处映层穹”则进一步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石溜滴落形成的自然形态,与深邃的古潭映照着天空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也蕴含了对大自然力量与和谐的赞美。
最后,“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生似雨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敬畏。在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后,诗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因长时间停留而衣物被雨水打湿,但洞口升起的云雾仿佛细雨蒙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诗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尊重,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桂林七星岩的自然风光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完美融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暂宿新居
青山白云里,旷然露平陆。
峰峦森远近,涧溪罗屈曲。
辛丑杪秋中,相基蒙吉卜。
明年闰月冬,于焉结新屋。
癸卯建未初,移居遂所欲。
藩篱虽未稠,斗室聊自足。
露坐天宇凉,语笑偕僮仆。
共想古昔来,谁人此曾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