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荒萤乱入,塔坏蚁频登。
一杖圭峰老,犹谈大小乘。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废弃寺院的荒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流逝对古刹的侵蚀与变迁。首联“双林遗古佛,六代几残僧”以“双林”和“古佛”开篇,暗示了寺院的历史悠久,而“六代几残僧”则点明了寺院在历经多个朝代后僧侣稀少的现状,透露出一种沧桑感。
颔联“画壁全封藓,香厨半压藤”进一步描绘了寺院内部的衰败景象。墙壁上的壁画被青苔覆盖,象征着时间的痕迹;而曾经供奉香火的厨房,如今被藤蔓所压,更显出一种荒芜与寂寥。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生长与寺院的衰败形成对比,强化了主题。
颈联“池荒萤乱入,塔坏蚁频登”继续渲染寺院的荒凉氛围。废弃的池塘中,萤火虫乱飞,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无常;倒塌的佛塔上,蚂蚁频繁攀登,既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时间无情的隐喻。这两句通过小生物的活动,将寺院的荒废与自然界的生机巧妙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尾联“一杖圭峰老,犹谈大小乘”以一位年老的僧人手持拐杖,站在圭峰山下,仍在谈论佛教的教义作为结语。这一形象不仅体现了僧人的坚守与执着,也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重视。同时,这一句也暗示了尽管寺院已废弃,但佛法的精神并未消逝,依然有人在默默守护与传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废弃寺院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历史变迁对传统文化遗迹的影响,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与信仰的深刻思考。
皦皦志士心,玉壶冰露寒。
整冠默危坐,抚卷慨永叹。
胶扰天下事,岂逃吾静观。
是心本如水,风过成涛澜。
蚁或作牛斗,雀常用珠弹。
万境各颠倒,何者为忧欢。
圣学有宗盟,口血应未乾。
进修在覆篑,趋舍防奔湍。
正须极高深,乾坤见倪端。
规摹括四代,宗庙富百官。
譬如入玉府,璆琳杂琅玕。
逢原在左右,谅非登天难。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呜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办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昏。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
儒家乃何事,驾言圣门归。
万古江河流,三春卉木菲。
忍将少年意,负此白日晖。
拱把得封植,要看四十围。
东山公别墅,明湖照檐扉。
尘嚣澹一洗,六籍真可依。
城南拜新作,妙墨龙蛇飞。
著鞭继家声,临岐莫依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