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悲兄泪,今为痛弟流。
棣华翻委露,池草竟成秋。
襁内孤儿泣,帷中少妇愁。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哀弟子约四首》中的第一首,表达了一位兄长在失去弟弟后内心的悲痛与哀悼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生死离别的沉重与无奈。
首联“两度悲兄泪,今为痛弟流”,直接点明了诗人曾经为兄长之死而流泪,如今又因弟弟的离世而心痛不已,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悼。
颔联“棣华翻委露,池草竟成秋”以自然界的变化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棣华(棣棠花)和池边的草木,原本生机勃勃,却在一夜之间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的逝去。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弟弟生命消逝的感慨。
颈联“襁内孤儿泣,帷中少妇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焦点转向了弟弟留下的孤儿和妻子。孤儿的哭泣和少妇的愁苦,不仅表现了亲人失去至亲后的痛苦,也暗示了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哀伤。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丧亲之痛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尾联“独持遗草去,恐有茂陵求”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弟弟遗物时的复杂心情。他独自带着弟弟留下的物品离开,心中既充满了对弟弟的思念,又担心有人会前来寻找弟弟的踪迹,表现出一种既想保留记忆又害怕打扰逝者安宁的矛盾心理。这一联以细节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思和对逝者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悼和对生离死别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