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舆》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权 舆 先 秦 /诗 经 於 我 乎 ,夏 屋 渠 渠 。今 也 每 食 无 馀 。于 嗟 乎 ,不 承 权 舆 。於 我 乎 ,每 食 四 簋 。今 也 每 食 不 饱 。于 嗟 乎 ,不 承 权 舆 。
- 注释
-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於:叹词。
夏屋:大的食器。
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
”渠渠:丰盛。
于嗟乎:悲叹声。
承:继承。
簋: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
- 翻译
-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诗中的"夏屋渠渠"形象地描述了农家在炎热夏季中为了避暑而建造的简易房舍,其空旷的结构能够让风吹过带来凉爽。"每食无馀"则表明农民们的生活并不丰裕,每餐都尽可能地吃光,不留余粮。
然而,诗人通过反复使用"于嗟乎"和"不承权舆"的句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不能享受到贵族特权车辆(权舆)的感慨。在古代中国,车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无法拥有这种高级交通工具。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贫困生活和贵族的奢侈生活,表达了对现实不公的无奈和哀叹。
诗中的"每食四簋"指的是农民们简单而勤劳的饮食,四簋可能是指一天分四次吃饭的简朴生活。相比之下,"每食不饱"则显示了他们即便如此也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来填饱肚子。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饮食和生活条件的描写,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和生存困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现实不公的深切感受。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孙逢辰游子吟
独向春风泪几回,经年游子自堪悲。
天涯只为青云绊,堂上应怜白雪垂。
离思不随音问去,浪身惟逐梦魂归。
有时得慰故乡愿,骨肉团团醉寿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