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梅枝拄杖》
《梅枝拄杖》全文
元 / 阎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斫取江南万玉柯,春风入手摩挲

较清邛竹能香否,斗品鸠藤奈俗何。

声破梦寒霜满户,影随诗瘦月横坡。

人言功在调羹上,不道扶持力更多。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道(bù dào)的意思:不合道理,不符合道德规范

春风(chūn fēng)的意思:形容人在顺利、得意的时候的心情愉快。

调羹(tiáo gēng)的意思:指用各种手段、方法操纵、控制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斗品(dòu pǐn)的意思:指对某人或某事的品质、才能、价值等进行比较和评判。

扶持(fú chí)的意思:支持、帮助、扶助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摩挲(mā sɑ)的意思:指用手轻轻地触摸、揉捏,以表达关心、慰问或安慰。

邛竹(qióng zhú)的意思:形容人的才能或品德超群,出类拔萃。

人言(rén yán)的意思:指别人的言论、议论。

入手(rù shǒu)的意思:开始做某件事情或采取行动。

万玉(wàn yù)的意思:形容珍贵的东西非常多,价值连城。

言功(yán gōng)的意思:

谓陈述功绩。 北周 庾信 《周五帝歌》之二:“敢用明礼,言功上神。”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阎复的《梅枝拄杖》以梅为题,巧妙地将自然之物与生活用品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梅的独特情感与深刻理解。

首联“斫取江南万玉柯,春风入手惯摩挲”,开篇即以“万玉柯”形容梅枝的洁白与高洁,仿佛江南的梅树是用无数的玉雕琢而成。春风轻轻拂过,梅枝在手中摩挲,既写出了诗人与梅枝的亲近,也暗示了梅枝在春风吹拂下的轻盈与生机。

颔联“较清邛竹能香否,斗品鸠藤奈俗何”,将梅枝与邛竹、鸠藤进行对比,通过“较清”、“斗品”的手法,突出了梅枝的清雅与独特。邛竹虽清,但能否比得上梅的香气?鸠藤虽品高,但是否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这里不仅是在比较不同植物的特点,更是在探讨梅枝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生活态度。

颈联“声破梦寒霜满户,影随诗瘦月横坡”,描绘了梅枝在寒冷的夜晚中发出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仿佛是冬夜中的乐章。而其影子则随着月光的流动,在地面上留下瘦长的痕迹,与“诗瘦”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

尾联“人言功在调羹上,不道扶持力更多”,转而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往往只看到梅枝在烹饪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它在生活中的支撑与扶持力量。这不仅是对梅枝实用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生活中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们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梅枝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梅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作者介绍

阎复
朝代:元   字:子靖   号:静轩   籍贯:高唐   生辰:1236—1312

(1236—1312)高唐人,字子靖,号静轩,又号静斋、静山。性简重。师康晔。始为东平严实掌书记,擢御史掾。世祖至元八年,以荐为翰林应奉,升修撰。成宗即位,除集贤学士,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累拜翰林学士承旨。武宗践祚,首陈三事,言皆剀切。进平章政事。乞归。卒谥文康。有《静轩集》。
猜你喜欢

初冬同诸子载酒白云洞五首·其三

屡扪松壑纵凭陵,更度阆华得未曾。

天上玉关吴苑练,云间铁壁雪门僧。

悬崖倒影愁倾绠,扫石孤瓢引裂冰。

促膝流觞千古意,罡风吹送酒如渑。

(0)

赐麦饼宴恭纪二首·其二

养贤原取及元元,况藉吾民著普存。

万粒田间咸主德,一圆天上饱君恩。

张筵并得倾维斗,宣食无烦问市垣。

拟向归途歌鼓腹,四郊犹恐叹壶飧。

(0)

同王非态宗伯游慈慧寺兼访愚庵上人

朝光閒接轸,乘兴即寻僧。

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

凭高观六海,谈远出三乘。

證义都无著,因君得未曾。

(0)

偕玄道人郊行

孤峰绝岩磴,相对白云心。

玉检三生秘,朱弦太古音。

凉风侵竹簟,浊酒洒秋砧。

不是神仙侣,何因策杖寻。

(0)

辛酉使道宿涿州饮赵漳侯宅四首·其三

闻君祖陇陂,柳多连理枝。

昊天贶令德,特地吐桢奇。

合则为栋梁,联乃集凤仪。

贤哉临漳侯,永不匮孝思。

桂蕊朝丛丛,福生何穷期。

(0)

祈雨斋居·其二

汤年旱频奏,似欲试桑林。

星近槐庭乱,天高玉殿临。

迟回田畯喜,省惕庶僚心。

一接黄封后,须同惜寸阴。

(0)
诗词分类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诗人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