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
《同王非态宗伯游慈慧寺兼访愚庵上人》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慈慧寺,并访问愚庵上人的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以及对佛教智慧的深刻探讨。
首句“朝光閒接轸”描绘了清晨的阳光悠闲地与车轮相接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乘兴即寻僧”则表达了诗人因兴致所至,立即前往寺庙寻找僧侣的心情,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与向往。
“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行走在山林中的木杖比作隐匿于石间的物体,而僧侣的住处则以不灭的灯光象征,形象地表现了僧侣生活的清静与永恒。
“凭高观六海,谈远出三乘”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广阔的景象,与僧侣深入交谈,探讨佛法的深邃与广阔,体现了对宇宙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最后,“證义都无著,因君得未曾”表达了诗人通过与僧侣的交流,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这种领悟是超越言语的,是内心深处的觉醒,也是对过去未曾有过的智慧的获得。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感悟,以及与僧侣之间深厚的精神交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饮酒
当空皎皎出素月,清辉乍圆还复缺。
我生决无彭祖年,岂能郁郁空忧天。
众人皆醉我亦醉,则予胸中浩浩焉。
三闾大夫何为者,醒然独卧沧江下。
我来汨罗唤不起,仰天长叹泪盈把。
刘伶尽日眠酒中,醒时双眼常朦胧。
陶潜攒眉不入白莲社,捧杯采菊坐篱东。
古来达士惟有醉,求田问舍良可愧。
丈夫负此七尺躯,岂能扰扰撄俗累。
春日村游发杏花,冬风万里飞寒沙。
此时颜色不饮酒,坐看两鬓堆霜华。
开我怀,扬君眉。
夷齐当年空饿死,陶猗亦皆龌龊儿。
请君置此名利于身外,颓然终岁无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