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鹰难击刺,大木极苍深。
多谢云如絮,瀜瀜媚薄襟。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寄家塾诸生五章》中的第四章。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首句“诗书供健福”,诗人以“诗书”象征知识与学问,表达了对知识的尊崇和对通过勤奋学习获得福祉的期待。接着,“行路亦何心?”则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探讨人在追求知识与福祉的过程中,内心的真实动机是什么,是否只是为了外在的功利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
“古道棘都满,滥游情已淫。”这两句通过描述古代道路两旁布满荆棘,以及过度放纵的行为,隐喻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和道德沦丧的现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批判。
“病鹰难击刺,大木极苍深。”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病鹰”比作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的人,难以发挥应有的力量;“大木”则象征着根基深厚、生命力强盛的事物。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内在素质的重要性。
最后,“多谢云如絮,瀜瀜媚薄襟。”诗人以轻盈飘逸的云彩比喻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面对复杂社会时,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静,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关怀。
瀑流千尺射巃嵷,严壑幽深隐绿茸。
日踏披云台上路,满山开遍杜鹃红。
高士祠中曾小住,扪萝日上妙高台。
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
仙馆清斋读道书,黄庭写罢證真如。
放生记辍周颙馔,池上云泉看巨鱼。
三湖院外步长堤,堤下三湖印月低。
西北月同南月影,證从指月夜提携。
卢龙雄塞倚天开,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