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罢听经至,人无讲德来。
宁知慈苑内,亦起雍门哀。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处废弃寺院的感慨与追忆。诗人通过“伊昔东林近,曾逢白社开”两句,回忆起昔日东林寺的繁华与热闹,那时白社(指聚集文人雅士的场所)也曾在此开放,充满了文化与学术的氛围。然而,“秪今茂草处,犹是散花台”两句则揭示了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被茂盛的野草覆盖,唯有散花台依旧存在,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接下来的“鸟罢听经至,人无讲德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院的荒凉景象。鸟儿不再聆听僧侣的教诲,人们也不再前来学习道德,昔日的庄严与智慧之光已不复存在。最后,“宁知慈苑内,亦起雍门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寺院现状的深深忧虑与感慨。即使在慈悲的殿堂内,也弥漫着哀伤的情绪,暗示着社会道德的沦丧与文化的衰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废弃寺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文化衰落以及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