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食可无肉,吾居偏近城。
花影隔林动,何曾笑讶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竹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喧嚣城市中寻求宁静的心境。首句“吾食可无肉,吾居偏近城”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即使没有食物中的肉类也无所谓,居住在靠近城市的环境中也能接受。接着,“此君日相访,幽抱时一倾”中的“此君”指的是竹子,诗人每天都能感受到竹子的存在,它仿佛是诗人内心的慰藉,每当心情低落时,竹子便能给予心灵的倾诉和抚慰。
“蒲团独岁晚,世路多尘缨”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晚年独自静坐蒲团,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状态。这里的“世路多尘缨”比喻社会的复杂和纷扰,与之相对的是诗人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最后,“花影隔林动,何曾笑讶迎”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虽然身处城市之中,但诗人的心灵却如同置身于自然之中,被花影轻轻摇曳所吸引,仿佛与自然界的生灵和谐共处,没有一丝的惊讶或不适应,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水东流,花委地。教我也无计。
断水零山、望眼暗流泪。
自从那日轻分,雁鸿便断,怎怪你、多心多意。
暗牵系。纵使说与伊家,争知这憔悴。
暮去朝来,难道不思你。
他时月下重逢,心香一炷,把此意、对天盟誓。
倦客羁游日。荒城鲁殿浑非昔。
不远御桥,西畔去,是老臣遣宅。
见无限、残阳衰草凝秋色。有乱馀、野老犹能识。
道颓垣废井,多是旧时遗迹。我祖多奇绩。
十年佐理声名溢。日堕星沉,天地暗,指微躯何惜。
想当日、孤臣壮志坚如石。到而今、遗血犹凝碧。
向霜晨月夜,时有忠魂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