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寄诸子五首·其四》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释函可对自然与禅意的独特感悟。
首句“千峰残雪挂松杉”,以“千峰”展现山峦之广袤,“残雪”则暗示季节的更替,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冷寂之美。“挂松杉”则将静态的景物赋予动态感,仿佛雪与松杉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互动,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和谐氛围。
次句“月下孤僧经一函”,将画面聚焦于一位孤独的僧人,他正于月光下诵读佛经。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借由“孤”字强调了僧人的独立与超脱,以及与世隔绝的修行状态。月光作为背景,既照亮了僧人的身影,也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
后两句“何必浮山归便好,病躯今已委寒岩”,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与对自然的深深依恋。前一句中的“浮山”与首句的“千峰”相呼应,象征着追求与向往,但诗人却认为,无需远行至“浮山”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后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体状况——“病躯”,但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将自己“委”于“寒岩”,即安放于自然之中,享受着与山石、雪松为伴的简单生活。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雪景与僧人夜读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体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