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山之下。维水瀰瀰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
《覆霜操.成,古之愚人也。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已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况于椁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岂不少瘳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歌阙而去。从游者八人,毕仲孙、舒焕、寇昌朝、王适、王遹、王肄、轼之子迈、焕之子彦举》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覆霜操》节选部分,通过描绘桓山上的岩石和下方流水,象征了人生的短暂与变迁。"司马之恶,与石不磨"暗指司马的罪行如同不能磨灭的石头,暗示其恶行终将暴露;"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则比喻他的罪行如流水般消逝,难以持久。诗人以桓山之景寓言,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
后半部分,诗人吊唁古人,感叹生命消亡后的无痕,设想如果死者有知,听到琴声歌声,或许能理解哀乐无常、万物变化的道理,从而减轻其愚昧。最后,诗人与友人一同感叹,唱完歌后离去,体现了对生死、智慧的深沉思考。
苏轼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深沉,此诗融合了哲理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时哉行
时哉时哉,古胡为而亟去,今胡为而亟来。
来者不可驻,去者不可回。
百年三万六千日,在呼吸间瞥眼才。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彼胜于此,渭浊泾清。
未可忘物,漫云齐年。
惟予月将日就,君子夕惕朝乾。
岂无达语,非法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