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靠岭都开垦,二岁为新三岁畬。
- 注释
- 丰年:丰收的年景。
屡:常常。
足书:文书记录充足。
此乡:这个乡村。
民力:民众的力量。
看何如:怎么样看。
依山:靠着山。
靠岭:靠着山岭。
开垦:开发和耕种。
二岁:第二年。
为新:作为新的。
三岁畬:三年的梯田。
- 翻译
- 不怪丰收年景常有文书记录
这个乡村的民力究竟如何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与农业劳动场景的诗句,通过对丰收年份记录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民众勤劳付出的赞赏。全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不怪丰年屡足书" 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洞察,即每逢丰收之年,其记录必然频繁。这里的“丰年”指的是农作物丰硕的年份,而“屡足书”则是指这些年份会被人们多次记录在册。
"此乡民力看何如" 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百姓勤劳态度和生产力的赞赏。"此乡" 指的是诗人所处的乡村,而“民力”则是指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和劳动能力。
接下来的两句 "依山靠岭都开垦,二岁为新三岁畬" 描述了农业生产的具体场景。"依山靠岭" 形容的是地形特征,即在依傍着山势和小岭的地方进行耕作。"都开垦" 表示这些地方都被开辟为耕地,展现出人民对土地开发的热情与努力。
最后两句 "二岁为新三岁畬" 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这里提到的“二岁”和“三岁”,是指田地的休耕年限,即每隔几年更换种植作物,以保持土壤肥力,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为新”则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后,这些土地又重新变得适宜耕种。"畬" 在古代通常指的是田地的一种管理形式,即通过划分田块来轮作不同作物。
整体而言,诗人通过这几句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传达了对农民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艰辛与希望,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动画面。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章邦杰移家馀杭包家山
九江贤令尹,千载两相望。
昔也陶彭泽,今之章瑞昌。
拂衣置五斗,高兴挹羲皇。
避俗陶无悔,达生吾与章。
渊明三径荒松菊,我携一瓢寓僧屋。
渊明乞食踵人门,我卖神丸办蔬粥。
渊明为酒接休元,我每移书谢州牧。
渊明纸笔课儿曹,我子长歌紫芝曲。
萧闲门户十三年,尚畏尘缘生处熟。
行将卜隐包家山,誓与苍生鍊大还。
愿君门外诛榛菅,来者勿拒容跻攀。
镜湖遗老老且孱,犹堪护鼎诃神奸。
功成拔宅自仙去,唯馀井臼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