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急均鹾户,边停助饷钱。
- 拼音版原文全文
答 分 守 魏 大 夫 宋 /李 复 坐 忆 金 台 别 ,于 今 十 四 年 。新 恩 乘 五 马 ,北 首 渡 三 川 。县 急 均 鹾 户 ,边 停 助 饷 钱 。晋 民 衣 食 薄 ,移 柱 听 调 弦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首(běi shǒu)的意思:指北方的首领或首府。
调弦(tiáo xián)的意思:调整乐器的弦,比喻调整言行或态度。
金台(jīn tái)的意思:指皇帝的宝座,也用来比喻权力和地位。
三川(sān chuān)的意思:指长江、黄河和淮河三大水系,也可泛指三个重要的区域或地方。
听调(tīng diào)的意思:听从别人的指挥或调遣。
五马(wǔ mǎ)的意思:指五匹马,比喻力量强大、威势非凡。
衣食(yī shí)的意思:指衣服和食物,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于今(yú jīn)的意思:指到了现在,表示时至今日。
助饷(zhù xiǎng)的意思:
(1). 明 末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明史·食货志二》:“ 崇禎 三年,军兴,兵部尚书 梁廷栋 请增田赋……后五年,总督 卢象昇 请加宦户田赋十之一,民粮十两以上同之。既而概徵每两一钱,名曰助餉。”
(2).捐钱以补充军费。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将官们都是京营小校,因为助餉有功,不次陞来的。”
- 翻译
- 回忆起在金台的离别,至今已有十四年。
如今我受到新的恩典,乘坐五马北上,渡过三川河流。
县里的事务紧急,调整盐户税收,边境暂停征取军饷以助军需。
晋地百姓生活简朴,音乐声中我们调整柱子,准备迎接新的调度。
- 注释
- 坐忆:回忆起。
金台:古代地名,这里指京城。
十四年:时间跨度,表示离别已久。
新恩:新的恩赐或任命。
五马:古代官员出行的仪仗,象征地位。
北首:向北,指前往北方。
三川:泛指河流,这里可能指特定的三条河。
均鹾户:调整盐户税收。
助饷钱:资助军饷。
晋民:指晋地的百姓。
衣食薄:生活简朴。
移柱:比喻改变策略或调整计划。
调弦:调整乐器,引申为准备应对。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所作,名为《答分守魏大夫》。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坐忆金台别,于今十四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坐在高台上回忆十四年前与朋友离别的情景,金台在这里可能是某个地点的名称,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往昔的美好时光。
"新恩乘五马,北首渡三川。"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新的使命或任务,他骑乘着五匹马,向北方进发,跨过了三条河流。这可能是对诗人某次出行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频仍。
"县急均鹾户,边停助饷钱。" 这两句显示了诗人的关怀民生,他在县里紧急地处理着与盐税相关的事务,并且在边疆地区暂停了一项关于军粮补给的措施。这表明诗人不仅是个文学者,同时也是一个负有责任的官员。
"晋民衣食薄,移柱听调弦。" 最后两句则是对当地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晋民指的是居住在晋州一带的人们,他们的生活艰难,衣食不丰。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经济困境。"移柱听调弦"则是诗人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他可能是在听琴声来缓解内心的忧虑。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方面,是一首集怀旧、政治关怀与个人情感于一体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汎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