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
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
半夏(bàn xià)的意思:半夏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某种状态或程度达到了极限或最高点。
不为(bù wéi)的意思:不关心,不理会
不待(bù dài)的意思:不等待,不耐烦
成灾(chéng zāi)的意思:指某种事物或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变得非常严重或造成巨大灾难。
丁宁(dīng níng)的意思:形容人的性格沉静、安定,不轻易动摇。
方当(fāng dāng)的意思:表示正好、恰巧。
逢年(féng nián)的意思:指遇到新年或节日时,表示逢年过节、喜庆的意思。
复下(fù xià)的意思:指重新下棋或重新开始下棋。也用来比喻重新开始或重新做某事。
抚恤(fǔ xù)的意思:抚慰和安慰,给予安抚和补偿。
高田(gāo tián)的意思:指人的志向、抱负高远。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及时(jí shí)的意思:指做事情或采取行动的时机恰当,不拖延,不耽误。
嗟嗟(jiē jiē)的意思:表示悲伤、叹息或感叹的声音。
闽中(mǐn zhōng)的意思:闽中是指福建省中部地区。
民庶(mín shù)的意思:指普通百姓、庶民。
浅衷(qiǎn zhōng)的意思:指对某件事不深入了解或关注的程度。
所期(suǒ qī)的意思:所期指的是期望、盼望的意思。
晚谷(wǎn gǔ)的意思:指晚上在田野里行走,寻找谷物。比喻努力工作,不辞辛劳。
雨足(yǔ zú)的意思:形容雨水充足,下得很大。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弘历创作的《处暑日二首(其二)》。全诗以处暑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忧虑。
首句“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时”,描绘了处暑时节,雨水恰到好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给人以舒适之感,同时也暗含着对雨水适时的期待,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接着,“早禾并晚谷,高田复下陂”两句,通过对比早熟和晚熟的作物,以及高处和低处的田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喻了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差异。
“均转歉为丰,非予意所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恩赐能够转化为丰收的喜悦,但这种转变并非他所预期的,暗示了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因素。
“方当庆逢年,吾民庶免饥”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以及这种丰收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在古代,粮食的丰歉直接影响着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民众免于饥饿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闽中报夏旱,淮下涨南涯”两句,通过对比福建的旱情与淮河下游的水涨,反映了不同地区面临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民生问题。
“嗟嗟茕独哀,何由拯垫危”表达了诗人对身处困境的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如何解决这些困境的忧虑。这里的“茕独”指的是孤独无依的人,而“拯垫危”则是指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
最后,“丁宁命抚恤,不待成灾题”强调了政府或统治者在灾害发生前就应采取措施进行救助,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管理与人道主义的重视。
“喜近而忽远,浅衷吾不为”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情况的乐观态度,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流露出一种无奈而又积极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更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十日寒霜天冻倒,千山净扫水茕波。
村畔古松晚云湿,呖耳孤鹤鸣高柯。
霰孤钻人过针利,封家姊妹流沙挪。
邃阁重裀遮不住,况乃疏篱荚藁窝。
蓝缕绽袍弸楮叶,觳觫形骸两袖娑。
生怕弹棋指拳曲,犹嫌说书声唏呵。
拳曲唏呵奈若何,何当琥珀映叵罗。
香气才吞漏喉滑,倏忽满面春风和。
铜钱烂头缠腰冷,丢担挑与黄公拖。
虽知饮啄有前定,床头如洗涎空沱,休题炙日聊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