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暄饥有雀,池涸渴无鸥。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早 热 唐 /白 居 易 畏 景 又 加 旱 ,火 云 殊 未 收 。篱 喧 饥 有 雀 ,池 涸 渴 无 鸥 。岸 帻 头 仍 痛 ,褰 裳 汗 亦 流 。若 为 当 此 日 ,迁 客 向 炎 州 。[
时 杨 、李 二 相 各 贬 潮 、韶 。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岸帻(àn zé)的意思:指坐在岸上等待的人,比喻等待时机的人。
火云(huǒ yún)的意思:形容火势熊熊腾起的样子。
褰裳(qiān cháng)的意思:褰裳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意思是把裙子撩起来,表示谨慎、小心谨慎的样子。
迁客(qiān kè)的意思:指迁徙的人或群体
若为(ruò wéi)的意思:如果成为、如果是
畏景(wèi jǐng)的意思:畏惧景色、景象或环境,形容对某种情景感到害怕或恐惧。
为当(wéi dāng)的意思: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不择手段的行为,常常指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目标。
炎州(yán zhōu)的意思:指热闹繁华的地方,也可形容人多嘈杂。
- 注释
- 畏景:畏惧炎热的景象。
加旱:加上干旱的情况。
火云:形容酷热时天空中像火烧的云彩。
殊未收:完全没有消退。
篱暄:篱笆周围因炎热而显得更热。
饥有雀:饥饿的麻雀。
池涸:池塘干涸。
渴无鸥:连通常在水边的水鸟都没有了。
岸帻:掀起头巾。
头仍痛:头痛的症状仍然存在。
褰裳:提起下摆,指因热而脱衣。
汗亦流:汗水也在流淌。
若为:如何,怎样。
当此日:面对这样的日子。
迁客:被贬谪或流放的人。
炎州:炎热的南方地区,代指被贬之地。
- 翻译
- 炎热的天气加上干旱,火红的云彩也没有消退。
篱笆周围炎热使得饥饿的麻雀四处觅食,池塘干涸连渴求水的水鸟都不见踪影。
揭开头巾头痛依旧,提起衣裳汗水也不断流淌。
这样的日子如何度过,流放的旅客只能前往炎热的南方州郡。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天气下的不适与煎熬感受。首句“畏景又加旱”直接点出天气的炎热,“火云殊未收”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片炙热如火的云朵,预示着干旱无雨的状况。接下来的“篱暄饥有雀”和“池涸渴无鸥”,分别通过树梢上的鸟儿因为饥饿而不停地跳动,以及池塘干涸无水以至于连鸥鸟都看不到,展现了极端干旱带来的生灵困境。
中间两句“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则转向个人感受的描述。“岸帻”指的是戴着草帽,“头仍痛”说明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头部被烈日炙烤所带来的疼痛;而“褰裳汗亦流”则透露出衣服内侧因酷热而渗出汗水,展示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下的难以忍受的烦躁。
末句“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表达了一种逃离之意,诗人似乎在想象着如果是这样的炎热日子,就应该像一位流亡者那样,前往更加炎热的地方。这里可能蕴含着一种无奈与幽默,同时也强化了整首诗对酷暑的刻画。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还透露出在困境中寻找诗意的能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