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薄徒(báo tú)的意思:指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怀疑,不信任他人。
不平(bù píng)的意思:指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或心理状态。
从教(cóng jiào)的意思:指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教师。
当时(dàng shí)的意思:表示发生在过去某个特定时间的事情。
发矢(fā shǐ)的意思:射箭
犬吠(quǎn fèi)的意思:指小狗的叫声,比喻微不足道的声音或无足轻重的事物。
沙虱(shā shī)的意思:指微不足道的小事物或小人物。
时事(shí shì)的意思:指当前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事情或事件。
时尚(shí shàng)的意思:指流行的、新潮的风尚和时尚的事物。
失惊(shī jīng)的意思:形容人在紧急、惊险的情况下,能保持冷静、镇定自若。
讼屈(sòng qū)的意思:指在诉讼中被判冤枉,受到冤屈。
同进(tóng jìn)的意思:指一同进步,共同进取
相逢(xiāng fé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相遇。
争名(zhēng míng)的意思:争夺名誉和声誉。
鸣不平(míng bù píng)的意思:指对不公正的事情或待遇表示不满或抱怨。
- 翻译
- 同时许多人遭受冤枉,边缘的人苦于与贺争夺名声。
任由雪犬吠叫出它们的疑惑,怎肯学秋天的虫子鸣叫抗议不公。
沙虱窥探时机暗中射箭,虾䗫想把客人变成陷阱。
相遇时切莫提起旧事,提及过去的事情还会让人惊慌。
- 注释
- 同进:同时。
多为:大多。
蕡讼:冤枉。
屈:受委屈。
薄徒:边缘的人。
苦:苦于。
贺:某人名。
争名:争夺名声。
从教:任由。
雪犬:比喻不明真相的人。
吠:吠叫。
所怪:疑惑的事物。
肯:愿意。
秋虫:秋天的虫子。
鸣不平:抗议不公。
沙虱:比喻暗中作恶的人。
伺人:窥探时机。
阴发矢:暗中射箭。
虾䗫:另一种比喻作恶的人。
欲客:想陷害他人。
化为坑:变成陷阱。
相逢:相遇。
莫:不要。
当时事:过去的事情。
说著:提及。
尚:还。
失惊:感到惊慌。
-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三和(其二)》。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矛盾和不平事物的深刻批判。
“同进多为蕡讼屈,薄徒苦与贺争名。”这里借用“蕡讼”即是互相牵连的诽谤和诉讼,以及“薄徒”一词来描绘当时官场中人际关系复杂、勾结成群的情况。人们为了争取功名,不惜牺牲他人,陷入苦海。
“从教雪犬吠所怪,肯学秋虫鸣不平。”诗人通过“雪犬”和“秋虫”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就如同雪犬随声吠叫,秋虫鸣叫不息,人们对于时弊无法容忍,自然而然地发出声讨。
“沙虱伺人阴发矢,虾䗫欲客化为坑。”“沙虱”和“虾䗫”象征着那些潜伏在社会阴暗角落中,等待时机伤害他人的小人。他们如同隐藏的弓箭,随时准备射击;或是想要将别人拖入泥潭,置之于不顾。
“相逢莫说当时事,说著当时尚失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愿意触及当前的敏感话题,即便是提起,也常常会因为太过震惊而难以自已。
整首诗通过强烈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甲午岁感兴
开极规模自有初,旧章纷乱欲何如?
黄河疏凿功何补,楮币更张术已疏。
西郡少年持国是,中原文学滞公车。
河南寇盗由谁致,天下兵戈遂莫除。
偃月堂深资鬼蜮,伏波军败纵鲸鱼。
百年人物关衰盛,一代经纶属卷舒。
丞相出师应有表,草茅忧国岂无书。
畴能一吐平淮策,为尔排云谒帝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