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自我认知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以及言语表达的局限性。
“忘却自家心”,诗人首先提出一个反问,鼓励读者跳出日常的思维框架,超越自我意识的束缚,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真实。这里的“自家心”指的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时,不应被自己的偏见所局限。
“却指天边月”,接着诗人以“天边月”作为比喻,暗示在超越自我之后,可以发现更为广阔的世界。月亮作为自然界的象征,代表着宇宙的真理和平静,引导人们从微观的自我转向宏观的宇宙,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更言无物比伦,分明话作两橛”,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言语的局限性。诗人指出,尽管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事物,但言语总是难以完全捕捉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无物比伦”意味着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完全与另一种事物相比较,而“分明话作两橛”则表达了言语在表达复杂概念时的困难,仿佛将事物割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生苕帚,何不摵”,最后两句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苕帚为例,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行动建议。诗人似乎在说,既然言语难以解决问题,那么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就像拿起苕帚扫除杂乱一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一种对言语局限性的反思,也是对实践行动价值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提问,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言语表达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贯之学士宠示佳作欻然有丘壑之思因反其意以招之亦朋友相勉之义伏幸采瞩
夫君隆隆如长车,方途万里无尘沙。
天公生材要有用,安得嘿嘿吟窗纱。
辛勤学问求大指,求不在他心而已。
解将岁月作工夫,定使枯株发春媚。
我家传家诗与书,家徒四壁一钱无。
年来行李环天下,直从南海薰香炉。
先生曰来子可语,以手手地传心图。
归来日日锄其恶,陶然一室皆真乐。
他年努力回羲皇,更把天心验圭角。
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
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
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
田家谣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祇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常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