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戏 赠 韩 判 官 绅 卿 唐 /李 端 少 寻 道 士 居 嵩 岭 ,晚 事 高 僧 住 沃 洲 。齿 发 未 知 何 处 老 ,身 名 且 被 外 人 愁 。欲 随 山 水 居 茅 洞 ,已 有 田 园 在 虎 丘 。独 怪 子 猷 缘 掌 马 ,雪 时 不 肯 更 乘 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肯(bù kěn)的意思:不愿意,不肯接受或执行某种要求或建议。
齿发(chǐ fà)的意思:指牙齿长出来,比喻年龄小,年轻有为。
道士(dào shì)的意思:指道教的修行者、信奉道教的人。
高僧(gāo sēng)的意思:指修行高深、悟性高超的僧人。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虎丘(hǔ qiū)的意思:虎丘是一个表示人物勇猛、威武的成语,形容人的气概像虎一样威武雄壮。
山水(shān shuǐ)的意思:指自然风景,也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人物的美丽和高尚。
身名(shēn míng)的意思:指个人的名誉和声望。
水居(shuǐ jū)的意思:指居住在水中,形容一些动物或人类生活在水中。
田园(tián yuán)的意思:指乡村、农田或田园生活,也用来形容宁静、安逸的环境。
外人(wài rén)的意思:指不属于某个团体或群体的人,也指不熟悉或不了解某个地方、环境或事物的人。
沃洲(wò zhōu)的意思:形容土地肥沃、生机勃勃。
子猷(zǐ yóu)的意思:指年少时聪明、有才智的人。
- 翻译
- 年轻时曾寻找道人隐居在嵩山岭,晚年又与高僧结伴在沃洲度过。
年岁已大却不知在何处老去,名声在外反让外人忧虑不已。
我渴望像陶渊明那样随山水住在茅洞,已有田园在苏州虎丘安居。
特别奇怪的是王子猷宁愿骑马也不愿乘舟赏雪,只因掌中马儿的缘故。
- 注释
- 少寻:年轻时寻找。
道士:修道之人。
居:居住。
嵩岭:嵩山。
晚事:晚年从事。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沃洲:古代名山。
齿发:年岁。
何处:哪里。
老:老去。
身名:名声。
外人:他人。
愁:忧虑。
欲随:想要跟随。
山水:自然山水。
茅洞:简陋的山洞(隐居处)。
田园:田园生活。
虎丘:苏州虎丘山。
子猷:晋代书法家王徽之的字。
缘:因为。
掌马:手握马缰。
雪时:下雪的时候。
更乘舟:改乘舟船。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仕途失意者对于逃离尘世、隐居自然的向往之情。首句“少寻道士居嵩岭”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年轻时曾追随道士到嵩山去过,而现在则是晚年想要模仿高僧住在沃洲(即沃洲寺),显示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渴望。紧接着“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哀与无奈。
中间两句“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自然之美、隐逸于深山之中的愿望,并且已经在虎丘拥有了一片可以隐居的田园。最后,“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则是对一位名叫子猷的人物的描写,可能是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