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粒黍随徵榷,褚币如云散海台。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市场经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易的生动画面。
首句“寸丝粒黍随徵榷”,形象地描绘了市场上各种细小商品的流通,无论是长度以寸计算的布匹,还是重量以粒黍衡量的琐碎物品,都随着税制和商业规则的运作而流转不息。这里“徵榷”指的是征税和贸易管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调节。
次句“褚币如云散海台”,进一步展示了货币的广泛流通。褚币,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此处比喻成云朵般密集的货币在各地市场中迅速分散,形象地表现了货币流通的快速与广泛。海台,可能是指市场的各个角落或不同地区,强调了货币流通的普遍性。
第三句“一市人惊金气尽”,描绘了市场因某种原因(可能是货币短缺或价格暴涨)而引发的恐慌情绪。人们惊讶于金(货币)似乎已经耗尽,这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以及人们对经济状况的敏感反应。
最后一句“梅根谁冶水衡来!”则以一种略带讽刺或疑问的口吻,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解决当前市场困境的问题。梅根,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暗示着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或方法。水衡,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物资,这里借指解决经济问题的决策者或机制。整句话表达了对于如何应对市场危机的思考和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市场场景和细节描写,反映了清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了货币流通、市场供需、以及人们对于经济状况的敏感与担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烛影摇红·月浸芙蕖
月浸芙蕖,冰壶天地波凝碧。
太平歌舞醉东风,花市人如织。
桃李一城春色。
玉梅娇、闹蛾无力。
粉围红阵,灯火楼台,绮罗巷陌。
乐事还同,遨头引领神仙客。
高烧银烛照红妆,香雾穿瑶席。
款款檀牙细拍。
醉金尊、东方未白。
传柑相遗,探茧争先,明年今夕。
江城子 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予三河,坐中赋
鹊声迎客到庭除。
问谁欤。
故人车。
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
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
东城入眼杏千株。
雪模糊。
俯平湖。
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
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