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非痴谢令,自去不须推。
《寄衡阳尉徐智伯·其二》全文
- 注释
- 刺眼:形容光线强烈,令人不适。
县门柳:县衙门外的柳树,象征官场。
彭泽住:指陶渊明在彭泽县的隐居生活。
督邮来:督邮是古代地方官员,常被视为官场中的苛刻代表。
汤行聘:汤显祖,明代戏曲家,这里比喻才子求亲。
石作媒:古代婚姻习俗中,以石为信物,这里比喻媒人。
痴谢令:痴情的谢令,指谢安,以其痴情故事典故。
推:推辞,拒绝。
- 翻译
- 刺眼的县衙门外柳树,心中思念家园的梅花。
我懒得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羞于见到傲慢的督邮来访。
即使有汤显祖那样的才子求婚,也不需要借助顽石做媒人。
我不是痴情的谢安,自己想去就去,无需他人推举。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的《寄衡阳尉徐智伯(其二)》。诗中,诗人以县门前的柳树和自家园中的梅花为引子,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刺眼县门柳"暗示了对官场繁杂事务的反感,而"萦心家圃梅"则寄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懒为彭泽住"暗指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在彭泽县任职,"羞见督邮来"表达了对官场小吏的厌恶,督邮象征着官场的压迫和束缚。诗人提到"藉有汤行聘",意指即使有人邀请,也无意出仕;"要无石作媒"进一步强调自己不会被权势拉拢。
最后两句"吾非痴谢令,自去不须推",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像痴傻的县令陶渊明那样被动离开,而是主动选择离开官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无需他人劝说或逼迫。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直接的表白,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决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