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秀亭》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双 秀 亭 宋 /罗 知 古 亭 下 波 光 亭 外 山 ,高 低 融 泄 照 人 寒 。最 宜 风 月 虚 明 夜 ,不 著 秋 毫 眼 界 宽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波光(bō guāng)的意思:指水面上的光泽,也比喻美好的景色。
风月(fēng yuè)的意思:风月是指风景和月亮,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或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表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愫。
高低(gāo dī)的意思:指事物的高度和低度,也可指人的品质、能力等的高低。
明夜(míng yè)的意思:指明天晚上或未来的夜晚。
秋毫(qiū háo)的意思:指极小的东西,形容非常细微或微不足道的事物。
融泄(róng xiè)的意思:指事物融合或分解的过程,也可指人才的流失。
虚明(xū míng)的意思:指表面上光明正大,实际上虚伪欺人。
眼界(yǎn jiè)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见识、知识范围或思维方式。
- 翻译
- 亭子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亭子外面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高低错落的景象映照出寒冷的光线。
在这明亮如镜的夜晚,最适合欣赏风月,心胸开阔,仿佛连秋天最微小的细节都无所遗漏。
- 注释
- 亭下:指亭子下方。
波光:水面上反射的光芒。
亭外山:亭子周围的山景。
高低:形容山势起伏。
融泄:渗透、扩散。
照人寒:照射出冷冽的光线。
风月:泛指美好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月亮和清风。
虚明:清澈明亮。
夜:夜晚。
不著:不被察觉,无暇顾及。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极细的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眼界宽:视野开阔。
-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双秀亭周围的景致,以简洁的笔触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亭下波光亭外山",通过"波光"和"山"的对比,暗示了水的灵动与山的静谧,形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映的画面。"高低融泄照人寒",写出了山水景色在月光下的清冷,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
诗人特别强调"最宜风月虚明夜",表明双秀亭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适宜观赏,风清月朗,景色澄澈,让人的心境也变得开阔。"不著秋毫眼界宽",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开阔视野的赞美,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在这样明亮的月色下也能一览无余,心境因此更加宽广。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以景抒怀的诗,通过对双秀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寄寓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心境开阔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喜杨舍人入翰林
御笔亲批翰长衔,夜开金殿送瑶缄。
平明玉案临宣室,已见龙光出傅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