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双秀亭》
《双秀亭》全文
宋 / 罗知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亭下波光亭外山,高低融泄照人寒。

最宜风月明夜,不著秋毫眼界宽。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uāngxiùtíng
sòng / luózhī

tíngxiàguāngtíngwàishāngāoróngxièzhàorénhán

zuìfēngyuèmíngzhùqiūháoyǎnjièkuān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波光(bō guāng)的意思:指水面上的光泽,也比喻美好的景色。

风月(fēng yuè)的意思:风月是指风景和月亮,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或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表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愫。

高低(gāo dī)的意思:指事物的高度和低度,也可指人的品质、能力等的高低。

明夜(míng yè)的意思:指明天晚上或未来的夜晚。

秋毫(qiū háo)的意思:指极小的东西,形容非常细微或微不足道的事物。

融泄(róng xiè)的意思:指事物融合或分解的过程,也可指人才的流失。

虚明(xū míng)的意思:指表面上光明正大,实际上虚伪欺人。

眼界(yǎn jiè)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见识、知识范围或思维方式。

翻译
亭子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亭子外面则是连绵起伏的山峦,高低错落的景象映照出寒冷的光线。
在这明亮如镜的夜晚,最适合欣赏风月,心胸开阔,仿佛连秋天最微小的细节都无所遗漏。
注释
亭下:指亭子下方。
波光:水面上反射的光芒。
亭外山:亭子周围的山景。
高低:形容山势起伏。
融泄:渗透、扩散。
照人寒:照射出冷冽的光线。
风月:泛指美好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月亮和清风。
虚明:清澈明亮。
夜:夜晚。
不著:不被察觉,无暇顾及。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极细的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眼界宽:视野开阔。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双秀亭周围的景致,以简洁的笔触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亭下波光亭外山",通过"波光"和"山"的对比,暗示了水的灵动与山的静谧,形成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映的画面。"高低融泄照人寒",写出了山水景色在月光下的清冷,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

诗人特别强调"最宜风月虚明夜",表明双秀亭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适宜观赏,风清月朗,景色澄澈,让人的心境也变得开阔。"不著秋毫眼界宽",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开阔视野的赞美,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在这样明亮的月色下也能一览无余,心境因此更加宽广。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以景抒怀的诗,通过对双秀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寄寓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心境开阔的向往。

作者介绍

罗知古
朝代:宋

罗知古,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调知建安县,擢通判兴化军。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三、三五。今录诗二首。
猜你喜欢

自河西归山二首·其二

水阔风惊去路危,孤舟欲上更迟迟。

鹤群长扰三珠树,不借人间一只骑。

(0)

观郊礼

钟鼓旌旗引六飞,玉皇初著画龙衣。

泰坛烟尽星河晓,万国心随彩仗归。

(0)

述怀

昔在滦河外,征马倦风尘。

今来洛阳道,人事复艰辛。

有策怀明主,无媒托近臣。

君门不可见,归去渌山春。

(0)

喜杨舍人入翰林

御笔亲批翰长衔,夜开金殿送瑶缄。

平明玉案临宣室,已见龙光出傅岩。

(0)

赋得寿星见

玄象今何应,时和政亦平。

祥为一人寿,色映九霄明。

皎洁垂银汉,光芒近斗城。

含规同月满,表瑞得天清。

甘露盈条降,非烟向日生。

无如此嘉祉,率土荷秋成。

(0)

送李方东归

故交三四人,闻别共沾巾。

举目是陈事,满城无至亲。

身从丧日病,家自俭年贫。

此去何堪远,遗孤在旧邻。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阮元 谭献 谢宗可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吴师道 余靖 赵孟坚 李洞 丁谓 姚广孝 沈一贯 李德裕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