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房参将》
《送房参将》全文
明 / 吴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父子亲曾授六韬十年不试冲霄

参戎新沐君王宠,万里宁辞道路遥。

水月烽火熄,苍梧云破瘴烟消。

功成会见封侯日,宣政门前插左貂。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试(bù shì)的意思:不去尝试或不去验证,就没有办法知道结果或判断准确性。

参戎(cān róng)的意思:参与战争,参军作战。

冲霄(chōng xiāo)的意思:指迅速上升或突破极限,冲向高空或高位。

道路(dào lù)的意思:指人生的道路、行进的方向,也可指事物的发展趋势。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封侯(fēng hóu)的意思:指被封为侯爵,成为高官显贵的意思。

父子(fù zǐ)的意思: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会见(huì jiàn)的意思:指两个或多个人相互见面交谈。

君王(jūn wáng)的意思:指君主,也用来形容权力极大的人。

六韬(liù tāo)的意思:指六种策略或战术,用以指导军事行动。

十年(shí nián)的意思:指时间长久,表示时间的长短。

水月(shuǐ yuè)的意思:形容事物虚幻、不真实。

新沐(xīn mù)的意思:指新的开始或新的希望。

宣政(xuān zhèng)的意思:宣布政令,公开宣告政权。

月明(yuè míng)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照耀的夜晚。

宣政门(xuān zhèng mén)的意思:指宣布政令的地方,也比喻宣布重要决策的机构或人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传授儿子兵法,儿子在十年间未受重用后,因得到君王宠爱而被派遣出征的故事。诗中充满了对儿子即将远行的关切与期待,以及对其功成名就的展望。

首句“父子亲曾授六韬”,点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和传承,六韬是古代兵书,暗示了儿子继承了深厚的军事知识。接着,“十年不试怒冲霄”表达了儿子在长时间未获重用后的不满与愤怒,展现了他内心的不平和渴望。

“参戎新沐君王宠”描述了儿子因为君王的恩宠而被委以重任,即将踏上征程。“万里宁辞道路遥”则体现了儿子为了国家利益,愿意远赴万里之外的决心和勇气。

“浔水月明烽火熄,苍梧云破瘴烟消”两句,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着战事的结束和平的降临。浔水和苍梧分别代表了出征地和归途,月明和云破寓意着光明的到来,烽火熄灭和瘴烟消散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环境的净化。

最后,“功成会见封侯日,宣政门前插左貂”表达了对儿子未来功成名就的期待,封侯意味着极高的荣誉,宣政门则是朝廷的重要场所,插左貂则是古代官员的标志,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家忠诚的崇高理想。

作者介绍

吴俨
朝代:明

吴俨(1457-1519),字克温,号宁庵,南直隶宜兴县人(今江苏宜兴)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正德二年(1507),忤刘瑾被夺职。刘瑾败,吴俨复官历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十一年,进南京礼部尚书。正德十三年,吴俨率大臣上疏谏阻武宗北游宣府、大同。正德十四年五月初十日卒于位,年六十三,赠太子少保,谥文肃。有《吴文肃公摘稿》。
猜你喜欢

送潘巡检之闽中

京师到闽海,秋色几程余。

莎栅山兵守,榕林岛户居。

晓衙鸡应鼓,晚逻骑随车。

清世元无盗,将军好读书。

(0)

枫陵秋

枫树落清晓,野烟结愁阴。

声传烧竹火,人语沧波深。

凫飞秋水黑,蛩吟凉露白。

江月参差光,芙蓉照芳魄。

(0)

赠景山中道立

古寺残僧乱后稀,独来林下掩柴扉。

化人每转千声偈,辟地惟将一衲衣。

池上莲芳辞伴去,山中松偃识师归。

非关愿薄难行道,自是群生与道违。

(0)

赠虚中上人

归去东林寺,行寻曲涧流。

馀灯因佛在,宿饭为猿留。

竹屋烟迎夕,菱池雨送秋。

还参众师旧,一一话曾游。

(0)

太平太傅致仕

明公先叶国元功,两正台衡保始终。

乔木世家今绝少,黄花晚节古应同。

平泉草木风烟外,杜曲桑麻雨露中。

从此升平歌帝力,为农祇愿岁长丰。

(0)

述怀八首奉柬白景和·其七

微生寡所资,素食在贫贱。

枯如枝上蜩,飘若梁间燕。

长缨非固违,短褐岂终恋。

荣名难强致,华采羞自衒。

独处衡门幽,悲歌泪如霰。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许晓轩 刘振美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