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松泛金籁,动竹响琪林。
底须誇汉筑,惟是缅虞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诗人以“入松泛金籁,动竹响琪林”开篇,运用拟声词“金籁”和“琪林”,生动地描绘了风吹过松林和竹林时发出的悦耳声响,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接着,“文士雄雌辨,高人商角吟”两句,将视角转向了人的活动,通过“文士”的辨析和“高人”的吟唱,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体现了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映衬。这里,“雄雌辨”可能暗含对文士间观点的对比与交流,“商角吟”则可能指高人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思考,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智慧与艺术气息的世界。
“底须誇汉筑,惟是缅虞琴”两句,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功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音乐艺术的深深敬仰。这里的“汉筑”可能象征着古代的建筑或工程成就,而“虞琴”则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赞美。诗人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建设,而在于精神的传承与艺术的创造,尤其是音乐,它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最后,“雨足园亭好,披来爽满襟”两句,诗人以雨后的园亭为背景,描绘了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这里的“雨足”既指雨水充沛,也暗示经过雨水的洗礼,环境更加宜人。而“披来爽满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雨水洗净,留下的是心灵的清凉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艺术力量的颂扬。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